济南母院——道院及世界红卍字会建筑概览之二

标签:
红卍字会道院面阔厢房绿琉璃瓦 |
分类: 齐地风物 |
道院,是民国时期一个组织松散的准宗教组织;世界红卍字会,是一个宗教慈善组织,脱胎并受控于道院。道院与红卍字会是同根同源的组织,二者的组织人事多有交叉。道院重内修,红卍字会则着重推展慈善事业。道院及红卍字会在中国本土的建筑活动持续了二十多年,其会所最多时达到过六百余处,其建筑有它独特的一面。在这些建筑里面,已有2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被列为省级、市级、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道院,简称“母院”,位于济南上新街南首。1932年,道院创立12周年(道院内部称12年为一纪),当年12月召开“道院拾贰年立道大会”,筹备会及预备会均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167人。正式大会在济南召开,出席代表227人。会议作出154件决议,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正式在济南建母院以永固道基。乙亥年(1935年)十月初一日正期老祖训文中称“……母院为各地院会之表率,又为诸修之模范……”[1],院会中人对此事极为重视。母院建筑资金由各地道院担任募捐,建筑捐款1933年——1943年10月31日总收2238893.25元(以济南地区通用洋计,下同),其中母院建筑费捐639259.22元、辰兴阁捐972316.25元、五步工程[2]捐615583.06元。主要建筑支出总计2176149.82元,其中购房基、地基费103533.9元、大殿建筑费118835.6元、母院建筑费639259.22元、辰兴阁建筑费241012.74元、铺上新街石板路支7837元、广和兴工程款支647446元,设计绘图费支3090元。[3]
济南道院始1934年动工兴建,1942年竣工,由建筑师肖怡九设计。济南道院是济南近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整体南北轴线长215米,东西宽65米,占地面积13975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共计208间。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手法,前后共有四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前厅、正殿、辰光阁等主要建筑,两侧配以高起于石砌台基之上的厢房。建筑主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有砖石砌体和木材装修,是一处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的建筑样式统一的仿大木做殿堂式建筑。
一进院,由侧门(上图为东侧门)和琉璃大照壁组成。照壁横宽36米,基厚2米,高10米。下部为石砌须弥座,壁心嵌浮雕“大吉祥”琉璃盆景,壁顶作琉璃挑檐。
二进院,由正门、前厅、两厢及前后引廊环成封闭的天井。前厅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外廊环列32根仿木混凝土圆柱,明间辟作通往后院的穿堂。两侧厢房各七间,厢房两端各有引廊。
三进院是建筑群落的中心。正殿单檐,施五踩重昂斗拱,庑殿顶覆绿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围以34根外檐圆柱构成回廊。前墙正中作金柱五跨。殿内顶作方格天花。后间内槽平列方柱,透雕龛形花形罩九孔。殿前出卷棚敞厦,面阔五间,深三间。两侧厢房各九间,样式大抵与二进院的厢房相似。
四进院,由阁楼及东西碑亭组成。阁原名“辰光阁”,解放后改称“文光阁”。辰光阁高九丈九尺,“四周之式宜用十二角,取一日十二时、一年十二月、一运十二万年、无非气六合于一息、妙山不远在兹之旨也。”[4]阁楼主体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两翼面阔。建筑外围环以檐柱,底层设30根,上层设38根。斗拱为五踩重昂,上下密列。二层出平座,护栏回廊。碑亭分别立于阁前东西两侧,亭内置记述道院筹建始末的汉白玉石碑一方。
装饰部分,在主要建筑堂内保持传统藻井装饰,但木雕、天花、顶棚线脚、灯具等则部分采用欧式风格。檐下为传统的沥粉大点金彩画,廊庑、穿廊等次要建筑饰苏式彩画,影壁、屋面覆绿琉璃瓦。
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服从于中国宫殿式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屋顶构架、柱式、斗拱、歇山、卷棚等清式大木做,大部分系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这是该建筑群最为显着的特点。
济南解放后,道院红卐会宣布中止活动,该建筑群由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1956年,改作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室。现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