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旧称历水陂,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和别称。时光荏苒,波光依旧,如今的人们大多只用“大明湖”这一名称了,而历史上的那些旧名别称又有几人能够记起呢?
大明湖,约形成于晋永嘉年间移郡治历城或刘宋元嘉九年州郡并治之后。最初被称为“历水陂”,因由古历水所注而成且湖水较浅故名,亦简作“陂”。其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齐水注》:“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历水陂”作为大明湖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到北宋时期。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太守。曾巩在济南筑百花堤分陂水为东、西两湖,故始有“西望湖”之名,亦简作“西湖”。实际上当时的人们更喜欢用“西湖”这一名称,宋诗文中即常见此名,如曾巩有《西湖两首》、《西湖纳凉》、《西湖二月二十日》等诗;苏辙有《西湖二咏》、《和李诚之待制宴别西湖》等诗。
南宋年间,“西湖”之名被“大明湖”所替代。“大明湖”之名最初见于北魏《水经注》:“其水(指泺水)北为大明湖”。但当时的“大明湖”所指并不是今天的大明湖,而是指趵突泉迤北的一片水域,是为古大明湖。北宋时,古大明湖改名为四望湖,大明湖之名遂废弃不用。南宋时,西湖又重拾四望湖旧名易名为“大明湖”,其称最早见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秋七月元好问游济南时所作的《济南行记》。此后,“大明湖”一直作为正式地名直沿用至今。
除了正式的名字,大明湖在历史上的别称、俗称也比较多,兹列举一二:
“明湖”:系别称,多见文人引用。最初见于曾巩诗文,取湖水一片大明之意,但并不多用。明末以降,多有文人把“大明湖”简称为“明湖”。清初文人笔记中多有使用,如王士禛等人诗文中就多见“明湖”一说。时至近代,仍有使用。
“西湖”:本为宋时大明湖的旧名,国人好古,又引“西湖”为大明湖的别称。明陆《山东通志》云:“大明湖在府城内西北隅,一名西湖。”刘敕《历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均有此说。直至民国年间,济人仍将“西湖”作为“大明湖”的别称。
“西望”:
“西望湖”为北宋大明湖故名,后人怀古,多以此称之。
“北渚”:“渚,小洲也。”也可作水中高地讲,原指古历下亭(按:历下亭原在古大明湖畔,非今日之址)。“北渚”一词初见于唐杜子美《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北渚凌清河”句,北宋熙宁五年曾巩于大明湖北岸高地建“北渚亭”,故后人多借“北渚”之名称呼大明湖。金代《登历下亭有感》有“烟横北渚芰荷晚”。
“南湖”:亦做“南浦”,系别称,因旧时与北面的鹊山湖相对而名(非指大明湖的南湖部分)。此名始于唐代,自宋以后便不多见,近代文人亦有引用。
“鹊山湖”:系别称,原指鹊山与华山之间的一片水域。后渐湮没,明末即已“莫辨其地”(见《历乘》)。到了清代,文人便拿“鹊山湖”来称谓大明湖了。此称多见于清人诗文、游记,如清康熙年间张元《同朱彝尊游大明湖》云:“几年不到鹊湖头,又共携樽上小舟。”
“莲子湖”:本为大明湖迤北的一片水域(见唐段式成《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一),六朝时始有此名,清代一朝文人多用此名称谓大明湖,故清人诗文、游记中多有借用。如朱彝尊《题历下亭》:“泛舟莲子湖”句、《饮历下亭泛舟莲子湖作二首》等诗;安丘张贞《夜泛莲子湖记》等。
“海子”:系土人俗称,“海子”一词多见于元代,至明初本地居民仍俗称大明湖为“海子”,或单呼“海”。见于明万历三年《永乐大典》(卷二二七一页一):“大明湖……俗称为海子”。
“北湖”:系俗称,本地居民称千佛山为南山(后泛指千佛山以南诸山),与之相对称大明湖为“北湖”,或单呼“湖”。宋代的“北湖”则代指大明湖以北水域,因南宋刘豫开挖运河,水域渐缩,此称渐废。此说多见于清代,清人诗文中也多有引用。如王允榛有《北湖泛舟》诗;王渔洋《居易录》有:“明湖,俗称北湖”等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