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价值无处不在——李家成通俗讲座课后感

(2010-07-11 19:05:15)
标签:

教育

工大附中

讲座

摄象机

李家成

杂谈

分类: 原创:教育随笔

教育的价值无处不在

——李家成通俗讲座课后感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孙仙知

   今天,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来工大附中讲学,两个讲座让我很有启发,所以有必要这里做一个详细的整理。

   第一个讲座是《学生立场——当代教育变革的基础》。李教授首先从工大附中的标语入手,提问我们对“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和“全心”的理解,然后抛出“精心”和“虚心”两个关键词,指出前五心其实不能代替“精心”和“虚心”,因而不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

   李家成教授接着谈了自己的理解,他指出,“爱心”、“耐心”针对的是人的独特;“专心”、“细心”和“全心”针对的是事的独特。

   李教授用这样的方式作为今天的开场白,并不是偶然,这样的互动其实包含了他对于讲座这种教育或者学习方式的缺陷的认识,他认为讲座其实很难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所以所有的学习或者我们称之为研究的行为,其实都是“以遗憾为起点,以努力为内核,以期待为动力,以尝试为特征”。

   李教授这种亲和的互动成为今天的起点,我认为也同时是亮点,因为这正体现他所看重的“精心”和“虚心”。

   接下来进入讲座的主体部分,李教授准备了3大版块,分别从需要出发,探讨学生立场下的教育;从内涵出发,探讨学生立场下的独特;从体现出发,探讨教育变革中的学生立场。

   第一个方面又可以从4个小方面来理解:

1.听——来自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学生对教育的理解)

   这里,李教授的只言碎语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高中阶段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很有可能不是老师,而是同学。这让我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与同学的患难相处成了我至今不忘的记忆,一直追随着我的生活,给我力量。我高中的同学以一种不断鞭策的力量在提醒我一定要活的幸福,因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2.看——那些学生

   老师的影响必须要经过学生的转化。李教授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其实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多的行为都是幼稚甚至无聊的。我们经常以对得起学生为借口,而忘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其实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学生有没有受到你的影响,发生一些变化,如果他没有真正的自我转化,那我们就没有尽到真正的责任。

3.悟——我是学生

   关于相同与相通的区别,以前从没有思考过,李教授的一番话,让我明白,其实再平凡的语言其实都相互联系着,再普通的词汇都孕育着思想。

4.思——学生与我

学生是谁?

学生与我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与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也许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一辈子都要铭记在心,因为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回避他们就是回避我们自己;回避他们,就是在犯罪。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内涵的,他首先指出,学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者与最终评价者,这种研究的方式在我看来比较独特,那就是对学校毕业生进行调查,让他们谈谈对刚刚经历的教育表格的看法,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办学在学生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教授还不停地提示我们在学生的任何角落都要去努力发现教育的价值。他给我们举的例子就是常州一中学班主任的例子,他成功借助的主要道具是一台摄象机,他平时做的就是用这台摄象机记录先学生的点点滴滴,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回放,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发展的状态和将要努力的方向,这无疑是有价值的。

   其次,他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起点。例举铁凝的《一千张糖纸》。以为老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立场,他认为最好的饿设计应该包含对学生生活和生命的关照。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会怎么样?”

   最后,他认为学生还是教育活动的实践主体之一。这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学会上更多地参与活动?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教育研究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有教育的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从体现的饿角度谈教育变革中的学生立场。这个方面,李教授更强调学生意识的自我觉醒,学生观的更新,学生研究的体现,以及基于学生立场的教育变革。李教授的核心观点,我大概的归纳了一下,或许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只有有了学生立场,才能让学生实现自我转化。如果这个概括是正确的,那么我的困惑就来了:立场是观念,自我转化是结果,可策略在哪里?也许学生立场的重要性并没有学生立场的具体实施更重要,自我转化的结果是我们的想要的,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如何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关于李教授下的这堂讲座,这里不再整理,一方面是觉得下午的“更私人”,另一方面是感觉过于理论与理想,难以企及。当然李教授的报告依然让我心动,他总是在别人内发现不了家伙子的地方,开掘出新思维,产生新思想。

   教育性的事件无处不在,教育的价值就潜藏其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旁观事情,而是深入其中分析事件,从而发现教育的价值。否则我们就有亏于我们的职业,自然找不到幸福的归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