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2009-09-20 09:57:14)
标签:

创新能力

意志力

基础教育

人格

思维

教育

分类: 原创:教学论文

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孙仙知

一、对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

创新能力不是少数天才所拥有的专利,普通人也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尽管如此,人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不同的。

很多人认为,初中生年龄还小,不太懂事,也不会参与科研开发,因而不存在创新问题。其实,中小学生接受的虽然是基础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是旨在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但是,也要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对学生特定方面进行专门培养的教育,而是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各自遗传素质和身心特征的基础上获得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甚至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如果我们忽略了一个人在基础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可能就耽误了他们一生的成长教育,如果在最基础的阶段没有给他们种下创新的种子,他们的一生都有可能与创新失之交臂。

二、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但是创新能力的大小却并不相同,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关注的是对每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不同境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心智,个人的方法,创造性(这些都是可以调换的名词)表示有目的或有指导的活动的性质。如果我们按照这个信念去做,即使按传统的标准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创造性。如果我们把一个所谓统一的一般的方法强加给每一个人,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碌碌庸才。”[5]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在给学生提供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使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意义的建构,如果我们提供的活动很有意义,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最终有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在个体创新的基础上,达到群体或社会意义上的创新。

那么,创新能力如何形成呢?笔者从多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思维、人格特征有关。换句话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知识技能,创新的思维品质,以及创新的人格特征。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获得的是有助于创新的知识技能,那么就会成为高水平创新能力发展的有益基础。反之,则会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样,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维品质以及人格特征的形成。而僵化的、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对权威的盲目顺从、从众的人格特征等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发散的、联想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强大的意志力、自信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会有突出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我们看不到,但是对于人的一生的成长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些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密切的品质具有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培养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才能为高一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深信美国的哲学家谢弗勒(l.Schemer)的话很有道理:“学习能力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可供学习者随便浪费的资源。如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唤醒,而是受到严重压抑的话,就会逐渐丧失掉。如果孩子们天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保护,而是不断受到阻碍的话,最终也将失去。对于探究新的东西来说,理智的灵活性、冒险精神、自信等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品质,如若长期不用或滥用的话,也会失去它们原本的作用。”’[6]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能力虽然没有社会意义,但是却可以为以后高年级阶段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没有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扼杀,是一种看不见的残忍的忽视。

三、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拥有利于创新的人格特征

创新能力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探索欲望,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在解决问题初期,学生会不满足于现有研究对问题的解释,希望能够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更大的发现。还有意志力,意志力是指在人在活动中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创新活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活动中既要克服外在的困难,如任务具有挑战性及解决问题条件不充分等困难,更要克服内在的思维定势、知识经验不足以及经受打击的困难。因此,创新的人格需要具有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力。良好的意志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坚忍不拔、不半途而废,而这对于创新活动是至关重要。许多领域的创新活动经验证明,灵感只偏爱执著的人,只有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继续坚持,才会有最终的发现。

2.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知识、技能是创新的“原料”和基础,创新总是在继承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的人,难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有了相当的认识,人们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确定需要创新之处;只有熟知既有的知识、技能,才会有可能对知识、技能进行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具备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一种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的高级认识过程。创新活动中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特点,并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比如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整合思维、联想思维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