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马鞍山市金瑞初中
孙仙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概念、意义、原则、途径、形态和支持系统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梳理这些研究超过对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概念解读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大中心主办、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承办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会”于2002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江苏无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6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约25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
%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
就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近年来开始成为一些高校老师、博、硕士的科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有这样一些成果:
曹茂才(2005)认为:实际上,语文校本课程在上世纪的80 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1980
年,鞍山市中学语文教师欧阳娜编写的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就是语文校本课程教材。1985
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师刘 和北师大中文系教师高原二人合作设计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语文校本课程;1988
年,上海实验中学开始实施语文校本课程,他们提出语文教材中“先两会(会读、会解释) 、后四会(会读、会解释、会写、会用) ” ,199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校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江苏锡山高级中学,他们开发了《感受吴文化》、《贾平凹散文研究》、《电视制作与播音采访》等语文校本课程。纵观几十年来语文校本课程发展的轨迹,我们从形态上可以把它归为两类: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和综合性语文校本程。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主要涉及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综合性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侧重于语文学科,同时又涵盖了其他学科,它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孙卫新(2006)认为:所谓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语文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所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应包含两个层次的活动:其一是对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根据本校的实际,对语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从而“校本化”地实施;其二是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发出全新的语文校本课程。其中姬升果等(2006)对国家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特征及其基本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
当然,对语文校本课程这一概念的表述也遭到了一些课程专家的批评,吴刚平教授就认为,“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等说法和做法,是对“校本课程”概念的误用。校本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的概念,
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 与它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像语文、数学等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规定, 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但不能改变语文、数学等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地位和性质。显然,吴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实施应该用“国家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概念,而否定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存在。其实,“校本课程”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在西文的课程文献中,校本课程方面的几位一流的作者在他们的著述中从未使用过‘校本课程(school一basedcurrieulum)’一词,只有极少数的作者在极少数的文章中偶尔才会极不规范地提到‘校本课程”,但是,当前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仍然成为很多高校教师硕士博士以及科研机构学术论文认可并采用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在语文学科的实施与开发,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笔者根据崔允氵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再结合孙卫新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2.意义
有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大有潜力,其优势就在于:1.实用性。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出发,设置的内容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正是发挥其个人特长所“对号”的。因此,很实用,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2.趣味性。语文校本课程的设置在趣味性方面大有广阔的天地。作为人文性,语文自身就是情感型学科,嘻笑怒皆成章,侃山侃海皆有文3.实践性。4.研究性。由于校本课程内容范围的专一性,即分门别类,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方便。至少在研究性课题上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范围。[黄星虞:语文校本课程的思考与开发 2002年3月第4卷 第1期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也有人认为,从语文教育现状,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和性质来看,宇文校本课程开发式必要的。[李晓宏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湖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41-42页]
还有人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国家课程是在特定教育目的指导下研制的,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对象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使得我们在研制语文国家课程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只能抽取所有教育对象的类特征,然后依据这个类特征来研制国家课程’,为此,我们就必须在国家与学校这对矛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地带,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应时而生了,它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新事物,而语文国家课程为了能更好的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必然选择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孙卫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云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17页]
3.原则
有人认为,语文学科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应遵循以下三条:.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尊重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研究的自由和自律;3,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郑晓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阅刊2006年第3期
李晓宏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 湖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也有人认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要切合语文学科特点,其次要体现学校特色,第三要注意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结合,第四要加强选课的指导,最后是完善评价体系。[杨公平摭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教学研究
2005.5]
还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一)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切忌增加学生负担;(二)教师要注重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三)要注重广泛用各课程资源。[王瑞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大硕士论文
2004年4月 23-25页]
4.策略
有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是对己有语文国家课程的选编和改编;第二种是语文校本课程的新编,第三种是语文校本教研。[孙卫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云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37页]
还有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有:
1.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2.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3.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4.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李群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2007.5]
另有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一,拓展课本!整合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引入社会生活"拓宽学生视野;三,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爱乡的情感。[苏雅丽现代语文
2004.7]
5.形态
关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有论者认为主要有:“基础性课程、学科延伸(拓展类)课程、趣味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和综合课程”
王瑞:《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第16页。;也有论者认为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刘晓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呈现形式和内容设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11页。
也有人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有2种:主题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前者主要是围绕主题来设计课程,后者则是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点向外辐射形成的系列课程;[李群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推进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2007 5]
还有人认为,为便于把握,把语文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两个大类:兴趣活动类和学科拓展类。学科拓展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加强语文学科内部课程内容的联系和学科之间课程内容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的。这一类语文校本课程包括两个层次的拓展:一是语文学科内课程内容的拓展;二是跨学科课程内容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拓展。兴趣活动类语文校本课程主要是针对语文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而确定的课程。
另有人认为,从形态上可以把它归为两类: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和综合性语文校本程。[孙卫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云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21-23页]
前者主要片涉及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后者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侧重于语文学科,同时又涵盖其它学科,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曹茂才 论语文校本课程的形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5]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前面的一种补充。
6.支持系统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就其主要的方面来说,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影响的不外乎开发参与者与环境因素两大类,开发参与者因素包括教师、课程专家、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等,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环境和政治制度、领导、文化等软环境。[李晓宏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湖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36页]
鉴于此,具体到语文学科,有人认为,它需要得到:一、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包括考试与评估制度的支持,师资培训制度的支持,课程成本补偿费收取政策机制的支持。二、理论的支持,包括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语文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培养。三、行政的支持,包括分两个方面:一是校外教育行政,二是校内教育行政。校外行政应给予的支持:(1)允准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2)条件许可时给予学校适当的经费资助;(3)为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帮助。校内行政应给予的支持:(1)构建良好的校内沟通模式,为参与开发的教师提供校本培训和交流经验的机制;(2)安排充裕的课程开发时间;(3)构建高效的组织机制;(4)形成积极的导向、激励机制。[黄丹青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基础教育研究2006.4]
备注;还未发表,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