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睿
孙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05
  • 关注人气:2,5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一眼黄河

(2013-05-03 22:20: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杂七杂八的文字

 

    随剧组在山东的一个县城住了多日,离开前,听当地人说,旁边就是黄河,觉得怎么也得看一眼再走。按当地人指示的方向,开车出发了。他说就四华里。

    开出县城酒店的停车场,很快就上了一条国道,按指路人的说法,沿着这条国道一直开,就到了。

    国道的路很颠,年久失修,沥青路基早已经被压成一块一块,凹凸不平,完全就是一条石头路,车开在上面,像过搓板,且土大,尤其迎面开来的大货车,后面带着一阵黄色的土烟儿,两个方向的车,需穿行在彼此制造的土烟儿中,车里很快就有了一股土腥味儿,去看黄河,倒也应景。

    反正就四华里,路不好走也没觉得什么,忍忍就到了。

    路颠,车速快不了,开了会儿,经过县城的殡仪馆。可能是下午的缘故,没看到出殡的,门口异常冷清,一路的颠簸让人不由觉得,这条路恰恰是最该修好的。人活一世,已经够多的磨难,彻底离开这个世界前,还是得走得舒适点儿、安静点儿。

    早就开出四华里了,并没有看到黄河。停下问路人,说没错,沿着这条路一直开就是,不远了。

 http://s8/mw690/46e1fb24tdbd114d3a4b7&690

    继续开,又开了四华里,眼前出现一条流着黄泥汤儿的水沟,不宽,以我十年前的身体条件,助跑能跳过去。要按指路人的说法,这就是母亲河了。旁边还有一座石桥,莫非就是黄河大桥,因为不在汛期,所以水不多?但怎么看怎么和黄河的形象对不上。

    又问了路人,这趟水沟是灌溉渠,黄河还在前面。

    只好继续往前开,开了老长一段(一段时间,距离没多长,因为没法开快),仍没有黄河的影子,看一眼黄河的兴趣已经被颠得所剩不多,但已经开了这么长时间,不看一眼,更说不过去,硬着头皮往前开,有点儿跟母亲河较劲的意思,非得看上一眼。

    终于开到了,一看里程表,是自己漏听了一个字,那人说的,应该是四十华里。

    没看见黄河,先看见黄河大桥的收费站。对桥那边一无所知,那边没有要去的地方,没有认识的人,没有什么非看不可的,就没有过桥的必要,过了桥还得回来,交两次费,犯不上,万一就在我过的时候,桥塌了怎么吧——一旦不打算过桥了,瞬间就能涌现出诸多不过桥的理由。

    车停在一旁,顺着堤岸下到农田,打算到黄河边上看看,比在桥上看仔细。

    农田里没人,一大片沿着堤岸望不到头,种着玉米,刚过脚脖子。穿过农田,到了岸边,脚下和面前,就是黄河。

 
http://s13/mw690/46e1fb24t7c61b667986c&690

 

    黄河正在向西流,冲着午后四点的太阳方向流去,至少我脚下的这片水域是这样。但毫不疑问,从地图上看,黄河是向东流的。黄河到底是向西还是向东流,世上遍是这种可以说法不同的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描述黄河的文学语言,安在此刻的黄河身上,显得矫情,我所看到的黄河,就是两岸有树林和农田,枝叶随风而动,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跨越两岸,桥面上过往着各种车辆,嫌前面开得慢的司机按着喇叭,河面上停着船,平静、稳重,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河对岸的树林后面传来《中华民谣》的歌声: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来夕去的人海中,远方的人向你挥挥手,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苍茫的风雨你何处有,让长江之水天际流……不知道这音乐出自拎着录音机在树林里自娱自乐的当地人,还是河边的农家乐。

 

 http://s4/mw690/46e1fb24t0962b8af23d3&690

    尽管不是第一次看黄河了,眼前的黄河,还是让人有种有劲儿没使出来的感觉,要说是什么劲儿,也说不出来。开了半天车,好不容易到了这,还想多待会儿,可实在找不到继续待下去的理由了,觉得如果非因为它是黄河就得多待会儿,会更无趣,便上了堤岸,准备开车离开。

    当地警察正站在我的车边,对我把车停在这里有些意见,但因为是外地牌照,开罚单也不一定能联网送到北京,他也没有要动真格的意思。我说我看一眼黄河,这就开走。警察点点头,没说什么,让我直接把车开走了。显然,这个说法在他那里说得过去。

    上了车,调头,准备返程。旁边的工厂里,走出几个穿黑西服的中年男人,衣服干净和体面的程度,和周边的环境很不符,步伐是游客参观的节奏,看样子是来该厂考察或交流的领导,带路的,应该是该厂派出的接待人员。可以想象,也许他们这是刚刚在厂办酒楼的包间里吃过午饭,喝了酒,吃了点儿水果后,接待人员建言:要不出去转转,厂外面就是黄河,去看一眼黄河?

    于是有了刚刚厂门口的那一幕。

    看一眼黄河,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郑重的需要,是一个郑重的理由,也成了一个郑重的邀请,无论成行后会怎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