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搭车上来已经是下午3点多,顺便去买了几张DVD,然后约赌球佬出来吃饭。本不打算看什么电影的,这段时间上映的《哈里波特》、《史莱克3》都没什么兴趣,后来发现竟然放《戏王之王》,我就决定看。
赌球佬惯例的问谁演的,我说黄秋生,他就不反抗了。我身边的一些朋友,看电影的态度都蛮类似的,你说黄片他未必肯看,但说黄秋生的片,就一般问题不大。
买票时候,卖票的小姐硬要送两张《夜袭》的票。前段时间看《导火线》时曾见过《夜袭》的预告片,发现依然是大陆战争片的那一套,当时就没了兴趣;然后看到宣传广告上注明:“大陆的《兄弟连》”,我向来对这类广告反感,更是排斥了。我说不要,卖票小姐就一个劲的解释说免费的,我说免费的也不要,赌球佬偷偷和我说免费的为什么不要?拿下来送人或者再扔了。
不清楚这种赠送票怎么计算票房,这年头好不容易到电影院支持港片,别到时又把部分票房收入给划到《夜袭》这些片的帐上。
《戏王之王》拍得蛮好玩的,值得大家去看。但我在电影院看的过程并不美好。一是我近来心情有问题,二是坐在我周围的几群女孩子太容易发笑,她们就像百米比赛那些抢跑的,枪还没响人就飞出去了,明显属于反应过敏,而我备受牵连。
还有一点不顺眼的,就是电影的字幕——老问题了。《戏王之王》的字幕是普通话字幕,和粤语原意并不对应,有不少错误。这其实对我没什么影响,考虑到北方地区太多人听不懂粤语,而《戏王之王》是较为香港本味的电影,如果不是原音,效果绝对大打折扣,所以很需要一条好的字幕来弥补。但偏偏一如既往的没做好。
电影看到一半过的时候,赌球佬不耐烦的问我黄秋生呢,我说待会就出来了,他又指着屏幕问:这家伙谁呀?
他指的是詹瑞文。
詹瑞文在香港舞台界名头响亮,近年由于涉及电影、栋笃笑等等,更是光耀香港娱乐界。我没看过他的舞台剧,只看过一个“形体栋笃笑”,当时有点大失所望,表演过于夸张、内容过于无味,远没有黄子华“栋笃笑”的智慧、幽默。而这些年到处客串的电影,我倒是几乎都看了。一两部看有惊喜,但看多了也不喜欢,总觉得他和葛民辉差不多,表演浮夸,不够自然,但是能引人注目(抢戏),两人如能往回收一下,会好上许多。
这回担正拍《戏王之王》,詹瑞文可以名正言顺的抢尽风头,他也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有些段落我看得很开心,觉得一些表情表演其他香港艺人很难做到他如此丰富精彩。但综合来说,他还是犯了老毛病,过于夸张。
也许有人喜欢,但我个人还是看不习惯。
蔡卓研也不错,给人眼前一亮。肯牺牲偶像形象投入角色去拍电影,是流行歌手变身的关键所在,而蔡卓研几年起就开始学变身了,这回变得尤其出色。
最后说说剧本。
香港电影人也不知是黔驴技穷,还是因为和警察公共关系科关系好,近些年喜剧悲剧正剧都喜欢拍上一些警匪戏。
《喜剧之王》周星驰做警察卧底的结尾是个败笔,而《戏王之王》犯了相同的毛病,来了个表演班帮忙捉匪,同样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戏王之王》出彩的段落在演艺学院学表演,表演班一群学生各有各的人生故事,热热闹闹,完全就可以拍成一个很好的喜剧,而且还可以拍得很感人,可偏偏要多余的弄得老套才肯罢手。——而就算这个老套桥段,也没拍好。倒不如重新设计,像罗伯特·德尼罗的《喜剧之王》那样,“玩大佢”,在末尾处闹他个天翻地覆,才不愧对《戏王之王》之名。
前一篇:《导火线》——三分钱一分货
后一篇:钟楚红完全电影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