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和自问自答(1-50问)

标签:
傻正你问我答文化 |
分类: 散文随感 |
关于文学,提问吧。我按我的理解来回答。注意问题角度,不要太泛。http://s13/middle/46e12a83h8e453b1a620c&690
当然,我可以答,也可以不答。玩一下,别太认真。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ZHE1SIGG.gif
1、“只要能使用回车键就能写诗”,你怎么看?
一篇散文写得很像小说,或者一篇小说写得近似于散文,这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比如鲁迅的《社戏》、郁达夫的《沉沦》、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你说它们是散文呢还是小说?汪曾祺甚至曾主张打破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人们似乎十分能理解这两种文体之间的边界混淆,但诗歌写得像散文或小说,却变成一件无法容忍的事。其实各种文体的边界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域。应该允许诗歌和散文、诗歌和小说中间具有一个交集,有一片原野可以共存,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2、对“打工诗歌”,怎么看?
然而,这个社会只需要旗帜,而不需要诗歌;需要流派和口号,而不需要诗歌;因为真正的诗歌是无用的。如果评论家拼命想将诗歌往社会的标签上引导,非得贴上“打工诗歌”“底层呼声”等等的标签方才罢休,那其实是在扼杀诗歌。按照这样的导向,一个诗人如果拿起笔来就想代表一个时代的呼声,那他将什么也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将会是含糊不清的隐喻。
3、对“拒绝隐喻”,怎么看?
拒绝隐喻并不是说隐喻不好,在我看来,诗歌中的隐喻与否并非二元对立,但隐喻的使用应该是浅显而用意深远,如果无法如此,那么就应该慎用隐喻。用一种朦胧来表述另一种朦胧,其实是诗歌表达的无力和不作为。诗歌应该提倡直达本质,纯正而不再犹豫,琐碎和复杂的意象堆砌除非有更深的用意,不然也是不值得故弄玄虚的。换言之,诗人在雕琢语言时应该是有所发现,而不是为了雕琢而雕琢,那样容易失去意义。
4、散文一定要“形散神聚”吗?
“形散神不散”历来被奉为散文写作千古不变的定律:取材“散”,天南地北,立意却不可“散”;材料可以“散”,结构却不可以“散”。从小学写作是入门课,老师就教会我们“形散神不散”——要围绕一个主题发表看法,看似散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然而在散文史上,确实存在一些散文,却是“形聚神不聚”。以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窗》为例,全文就围绕“窗”这么一个东西,并没有离开,但他不是以众多的事实来论证一个主题,相反,他以一种发散的思维,把“窗”同“门”“春天”“偷情”等的事物联系起来,笔意纵横,对每一个细小的行为进行体察,提出了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充满了智慧,同时也是驳杂的。换句话说,他是由“窗”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神”,在那里,“神”没有聚拢起来,而是融化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有一种智慧斑斓之美。
相同的例子还有《门》。《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又对“门”进行了假设和重新规划,使它的一举一动都焕发出光辉。
这样的写法不像朱自清、杨朔等人的散文是线性呈现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不是行吟诗人一般走到哪就在哪儿抒情,他是找准一个点,并运用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切刀,一刀刀切下去,这样就赋予了某个点,某件事物以具体而又非单一的意义。
5、刚学写诗歌,什么毛病最常见?
“散文逻辑”。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散文逻辑”?(这像是另一个问。)
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叫《日子》的诗:
日子
如风 匆匆
在我眼前一溜而过
想抓
也抓不住
日子
如水 急急
在我指间一滑而过
想留
也留不住
蜗牛说它背的
就是日子
越走越沉重
想放
也放不了
骆驼说他驼的
就是日子
越驼越笨重
想逃
也逃不掉
人说他穿的
就是日子
越穿越破
想脱也脱不了
我说我走的路
就是日子
就曲十三弯
想掉头
都掉不了头
日子说
掉头
只是死路一条
因为人生
根本没有退路
你们只能风雨蒹行
首先,我们只要把这首诗歌的换行符号去掉,我们就可以得到:“日子如风匆匆,在我眼前一溜而过,想抓也抓不住;日子如水急急,在我指间一滑而过,想留也留不住;蜗牛说它背的就是日子,越走越沉重,想放也放不了;骆驼说他驼的就是日子,越驼越笨重,想逃也逃不掉;人说他穿的,就是日子,越穿越破,想脱也脱不了;我说我走的路就是日子,就曲十三弯,想掉头都掉不了头;日子说掉头只是死路一条,因为人生根本没有退路,你们只能风雨蒹行。”
很明显,如果把这段话放在这里,我们绝对无法想象,它之前竟然是一首诗歌。因为这一段话,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首先、它非常清晰地在论证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没有退路”,作者展开了层层的论证,条理清楚,行文流畅,最后得出这个众所周知的结论。这是因为“作文要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形散而神不散”的影响所致。其次就是这段文字的谋篇,可以看到作者非常有论述的策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谋篇三部曲,一气呵成,结尾处点明中心。
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首诗歌,题目同样是《日子》,作者是著名诗人北岛。我们看看北岛是如何写这个题材的:
日子 (北岛)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
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信投进邮箱 默默地站一会儿
风中打量着行人 毫无顾忌
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
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
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
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
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
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
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写出《相信未来》的诗人食指最喜欢北岛的《日子》,他说这首诗最能体现北岛“老木头疙瘩”的个性。这十二行诗,竟然写了十个镜头,前面八句每句一个镜头,后面四句是两个镜头。在北岛这里,日子不单单是时间,还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更是被压缩的人生。我们说“过日子”,其实就是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生活着,就是从“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时的青春萌动,到“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时的若有所悟;是在“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的诗意浪漫,到“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的率性而为(大概这就是食指所说的“老木头疙瘩”个性);从“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的憨态,再到“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的敏感细腻,之后,“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一个人不得不陷入了怀念和追忆。一些琐碎的事伴随着我们,走完这一生。
在这里,诗人似乎没有运用任何技巧,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胜唏嘘之感。这是就日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岁月。我们经过时间,却浑然不觉,而今被北岛淡淡地说出——我们不但看到了时光的流失,也可以从“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
“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这些地方去感受诗人的个性和处世态度。换句话说,诗人在这里,传达出的不单是一个“中心”,一个“道理”,更在于诗性和诗质的表达。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散文(记叙文)中的一切优势,到了诗歌这种文体中来,却成为了显而易见的“病”。这种“病”大概是每个学诗的人必须出一次的天花,但许多人,就在散文的逻辑中走不出来,等于在天花病中死去。
6、一首诗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
对于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征服读者:一是“深”,有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深深地撞击你的心灵,这就是好诗;二是“新”,以一种新的表达让人眼前一亮。
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说出更多的道理,那么就用一种新的角度,新的表达,新的技巧。因为诗歌是一种先锋性非常强的文体,它像一把匕首一样需要不断保持锋芒。
前一篇:周运华诗歌中的南方与城乡
后一篇: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