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做一个擦星星的人
(2012-01-26 18:43: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就做一个擦星星的人
鼎州禅师与一个学僧在庭院中散步,突然刮起一阵大风,从树上落下很多叶子。禅师便弯下腰,将落叶一片片捡起来,放进口袋里。
学僧说:“师父,不用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要打扫的。”
禅师不予理会,继续捡落叶。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每天清晨打扫,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这地面就会多一分干净。”
学僧不以为然,问禅师:“落叶这么多,你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怎么捡得完呢?”
禅师回答:“落叶不光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心上。这地上的叶捡不完,我心上的叶总是可以捡完的。”
听了禅师的话,学僧恍然有所悟。
禅宗特别关照人“心”。他们讲心境、心镜、心地、心田、心灯,他们说真佛在心、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心造一切,特别强调对自心的参省和安顿。二祖慧可参学达摩后,第一动念就是请求“安心”。五祖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有偈:“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即是说,人心如镜,易惹尘埃,要勤于拂拭,才能保持空明、洁净。
释迦牟尼有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生性愚钝,教他背诵经文,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旁人笑话他,同情他,他深感自卑、苦恼,甚至暗自痛哭。佛陀见此情形,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让他扫地,并要他边扫边念“拂尘扫垢”四字。
扫久了、念久了,周利盘陀伽居然从心外的尘垢,警醒到内心的污浊,悟出了“拂尘扫垢”的法义,由愚钝笨拙,而变得聪明智慧——看看这个“慧”字,不就是用很多的扫帚,不断地打扫心地吗?
所以,就这则故事而言,与其说鼎州禅师是在捡拾大地上的落叶,不如说是在捡除内心的妄念、烦恼。在他看来,落叶再多,捡一片就少一片,无论是大地上的,还是心地上的。经常打扫,就能让自己的内心,成为净土、静地,安宁而祥和,正所谓“心净国土净”。
有个学僧外出归来,看见师父端坐烈日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赶忙问:“师父,您怎么了?”师父心平气和地说:“没怎么,我在沐浴呢!”学僧迷惑不解:“我没看见您沐浴啊?”禅师说:“我在沐浴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而当学僧问怎样沐浴心灵时,禅师说:“点燃一颗感恩之心,在自己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的‘心结’,便可以为心灵沐浴了。”
就像我们的衣服,需要经常浆洗,才会干净亮丽,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澡浴,才会润泽舒适,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及时清洗净化,才能使之洁净高尚,不蒙尘垢——这种清洗和净化,既是自我重塑,也是道德提纯;既是对过去的超越,也是对未来的追求。
教育的功用,其实也正在此。教育孩子时,我们授予知识,是要开启他们的蒙昧,化育美德,是要洁净他们的心灵——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本就天真可爱,洁净无染。其实,对孩子而言,与其说是洁净无染,不如说是简单纯粹。而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渐多的过程。
这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影响和改变的过程。好的或坏的,主动或被动,简单的或复杂的,都会给孩子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造成这样那样的改变。孩子在家庭里,会有不洁之物,熏染他们的心灵。社会是个大染缸,更会有不洁之物,玷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和生命蒙受尘垢。教育者的职责,就在通过教化和引领,除去他们心灵的尘垢,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这发展中,获得自我洁净的能力。“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教育的复杂艰辛,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它是心灵的事业。
看过一部电影,印度天才导演阿米尔·罕的作品:《地球上的星星》。八岁的男孩艾沙,满脑子奇思异想,万事万物在他眼里,都鲜活、灵动。但在老师眼中,他是个淘气包、麻烦精,出这样的错,犯那样的事,考试成绩全是鸭蛋。望子成龙的父母,给他转了学,但他依然如故,单词不会拼写,数学不会计算,所有人都嘲笑他——在他心里,自有五彩缤纷的世界,丰富多姿的感触,但是没有人能看到,也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
他苦恼、沮丧、哭泣、挣扎……最后干脆连话也不多说了。世界没人明白他,他也向世界关闭了自己。他只用一双害怕的眼睛,茫然地打量世界,并用自己的冷漠和疏远,作为自卫和反抗的武器——这样的孩子,很多,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大有人在。人们常说,孩子是天使,可他们,是折翅的天使。他们痛苦而茫然,只能无声挣扎,或冷漠抗争。
幸好,艾沙遇到了给他缝补翅翼的人——那个新来的美术老师。他发现他并不笨,而是有“阅读障碍”,便以特殊的方式教他,把游戏和学习结合,真心鼓励他,耐心引导他,给他开小灶补课,专为他举办特别的美术比赛——重塑信心后,艾沙一天天变得阳光,聪灵,重新对世界亮出了那可爱的小龅牙。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资和禀赋,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面对庞大的世界,复杂的人群,纷繁的目光,很多时候,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懂得和理解,他们所渴望的,只是有人能够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关心、帮助和引导。他们虽是“折翅天使”,掉落凡间,但他们仍是“地球上的星星”——星星,多么美好、温润的字眼。可是,星星来到世间,也会染尘,也会蒙垢,被冷漠,被锈蚀。而教师,就是那个“擦星星的人”。
非常喜欢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小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简单的词句,曼妙的场境,童话般的感觉,梦幻般的意绪。第一次读到,就感动于诗里那种宗教般的情怀:些许浪漫,些许温情,些许悲怀——那样一种自愿的付出,那样一种勇敢的担当,那样一种怀着责任和使命的行动。一读,再读,感觉到语词里的温暖和敞亮:就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而教育,原本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我甚至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后的乌托邦。因为是“最后”,所以更为必要,珍贵,更值得我们持恒、坚守。
一直觉得,教育很简单,但教育又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教育都会面临许许多多问题: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体制、行政约束、家长要求、学生差异——所有这一切,就是教育的现实,是我们教师的生存背景,沉重,纷繁,庞杂。它与我们所理想和期望的,总有或大或小的差距。有很多事情,我们想做,却无能为力;有很多现象,我们想改变,却步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还有那些孩子,我们朝夕面对的孩子,调皮的,捣蛋的,懒散的,不守纪律的,成绩差的,心理有问题的,被家长放弃的,被社会拒绝的——我们的希望,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最好是既聪明又能干,既乖巧又懂事,可是我们遇到的,总是这样的孩子:脏污的脸,茫然的眼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陋习,他们,多像一颗颗沾满泥灰、布满尘垢的星星。
面对这样的状况,置身这样的场境,我们,应该怎样办?
“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现一批不推卸责任,不找借口的人,这样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王晓春老师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这位年届七旬的老人,退而不休,始终关注着教育。他说自己搞了一辈子教育,“但始终没有成竹在胸,于心不甘;然而也有一些心得体会,识之者以为有用,任其湮灭,又于心不忍”。所以开博、著书、写专栏,为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他的思想和观念,行动和做法,影响了一大批愿意努力上进的教师。
就像地上脏了,总得有人去打扫,星星脏了,总得要有人去擦拭——这个人,就是你,我,他,她,就是我们这些作教师的。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承担这样的责任。就像选择作清洁工,就要打扫大街;就像选择作医生,就要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疾苦。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普通教师,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至少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所作为——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王崧舟、王金战……他们都只是普通教师,他们都在与我们没有多少差别的教室里,在我们日复一日站立的讲台上,用他们的行动践行和证明:一个教师,可以怎样影响几十个人的生命成长,一个教师,可以怎样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质量……
我始终坚信,对具体的教育而言,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有所作为。一个人知道上哪儿去,就是上帝也无法阻拦他。一个教师只要想努力改变,他就一定能够见缝插针。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今天的教育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但我仍然愿意说,即便戴着镣铐,也要努力跳舞,因为不跳舞就没有了自己——霍金说:“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对教师而言,至少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成为讲台上的“王者”。
面对沉重的教育现实,面对那些“蒙尘的星星”,与其像八哥、海鸥和老鹰那样抱怨,哀叹,无济于事地控诉,声讨,或者祈祷那不可能的“新的”,不如带着水桶和抹布,带着悲悯和责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擦星星。通过我们的劳作,除去孩子心灵的尘垢,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把光明和温暖,撒播在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美好、神圣,让他们变得自信、豁达,变得润泽饱满、富有生机。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擦星星的人吧,拿着水桶和抹布,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从我们触手可及的那一颗开始。重要的是行动,我们每个教师的具体行动。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行动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
是星星,就总会亮的。哪怕,再灰蒙蒙,也终究可能,亮晶晶。
(选自拙著《禅里的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