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未来的中心商圈
(2016-09-23 17:07:54)分类: 文化观察之莞谭 |
今年9月3日,民盈山·国贸中心盛大亮相,著名演员李冰冰现场助兴。该盛事必将载入东莞商业发展史册。不仅东莞新的地标项目诞生,还在于未来东莞的城市商业中心即将确立!
一个城市需要商业中心,没有中心的城市恰似没有指挥的乐队,一盘散沙,缺乏灵魂,缺乏聚焦点。
东莞商圈缺“月亮”
东莞,作为一个新生的城市,商圈不断流变。
莞城运河边曾经车水马龙,游人如潮,如今早已“门前冷落车马稀”。
李近维书记在任时,大力发展东城,以世博广场为中心的商圈逐渐形成,加上君尚百货、星河城、东城万达广场的前后推波助澜,东城商圈人气爆棚,上下班拥堵成常态。
伴随着市委市政府迁至南城,周边的商圈热闹起来,比如鸿福路商圈、西平商圈、火炼树商圈、汇一城商圈、城市风景商圈等等,均为近些年形成的。
与此同时,万江区的中心商圈华南Mall起起落落,终成气候。
华南Mall很早致力于打造东莞的中心商圈,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商铺一开始就卖给私人,以致后来管理者无法统筹规划运营。类似的悲剧在东莞重复上演,如第一国际、东城步行街,等等。
当然,东莞商圈最大问题在于繁星满天独缺月亮,没有超大型的城市综合体,缺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消费。
没有高端消费与“崇洋媚外”的消费外溢相关,东莞土豪习惯到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购物,甚至连酱油、盐都要到外面买,造成本地商业沦为打工族的低端化。
有调查显示,东莞每月人均消费300元,其中女性远多于男性,近千元,但2/3的消费外溢。
比如我们家从广州来到东莞10年了,太太仍喜欢回广州友谊商店购物,说那里的东西靓且真。
与我的家庭消费习惯类似的老赵现任民盈集团主管商业的副总,早在2003年他就从深圳来到东莞经营南城步行街,后转战南城艺展中心,见证了东莞商业发展状况。他认为东莞商业缺乏核心,与东莞人口结构有关,有钱的土豪与收入低的打工族形成东莞消费人群的两极,中间白领少,而收入高的消费群基本到外地购物,使本地高端消费难以发展。商家需要进行引导,挖掘与留住潜在的客户。
超体量的城市综合体
好在民盈山项目启动了。由光大、宏远、新世纪、康华、三正、南峰、建工、高田等39家本土优秀民营企业集资20亿元合作成立的民盈集团,全力打造民盈山国贸中心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总投资约83亿元,建筑面积逾103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写字楼面积约35万平方米,住宅6万平方米。该项目位于东莞中轴线,与开通的地铁R2线和正动工的地铁R1线无缝对接。业态包括大型购物中心、超5A写字楼、高端公寓酒店、高档住宅、情景式步行街、广场等等。
东莞民营企业真豪气,即将封顶的民盈山2号楼国贸中心,以423米高,共85层,超越台商背景的东莞第一高楼----环球经贸中心而成为东莞新地标。尤其30万平方米的商业架构堪称超大体量!如何运营值得考量。
中国商业发展的轨迹
来自广州的邓国坚先生参与了前期民盈山商业规划与调研。他从事商业30多年,广州的海印电器城、潮流在线均为其成名作。
他将中国商业的零售消费过去三十年细分三个阶段。
一、被消费时代,属于供给模式,即商业1.0时代。物质贫乏短缺,商店有什么卖什么,流通方式以供销合作社、国有百货商场为主;
二、需求模式,即商业2.0时代。传统的供给式商业体系转变,物质开始丰富,渠道、平台多元化,单一的百货形态开始分化为大卖场、大商超、个体商场、主题商场、专业市场等,遵循想方设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原则;
三、体验模式,即商业3.0时代。以城市综合体出现为标志,业态丰盈,除了购物,还有娱乐、饮食、休闲、酒店等引入消费平台,吃喝玩乐购相融合,对消费者粘性更强。
我在广州读大学及工作20余年,对广州商业的变迁有切身感受。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属于供给模式时代,位于珠江边的南方大厦是购物聚焦点;到了九十年代,北京路的广州百货公司兴盛,同时东山海印电器城、白马服装市场、芳村茶叶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一德路海产品市场、黄沙海鲜市场、潮流前线等等专业市场形成,此为需求模式时代;而2005年位于天河区的正佳广场诞生,一个购物中心满足客户多元需求,被誉为“亚洲体验之都”,预示着体验模式时代的来临。
关注未来中心商圈
2015年之后,消费者行为习惯出现新动向,移动互联网及网购的发展为背景,消费者不满足物质体验,更注重精神体验,满足社交的需求。即社交模式的购物时代出现了。
富盈山超大的城市综合体虽然从硬件上已经形成城市未来的中心,但如何规划与招商?如何打造互动消费平台,提供即时、有趣又同频的服务?如何将移动互联网与商业平台融合,摆在经营者面前的难题恰似一座山,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