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元素的面子与里子
(2016-09-14 10:48:48)| 分类: 文化观察之莞谭 |
《击战》是东莞市政府投资1300万拍摄的第一部院线电影,今年中秋节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敎练拯救一家危机重重的羽毛球俱乐部的故事,宏扬坚持就是胜利的正能量。故事中规中矩,节奏把控适当。商业元素丰富,既热血励志,又有笑点泪点。原羽毛球明星鲍春来出演三号男主角,酷帅逼人。李永波率一众羽球国手结尾惊艳亮相,出人意料。
本文重点不在影评,而想谈谈东莞元素。
据当事人介绍,政府愿意投资拍片有个要求,电影不少于10%的东莞元素,并写入合同。
实际上《击战》80%镜头在东莞拍摄,导演闫旭升参加东莞首映式上说:本片在东莞拍摄两个多月,主景、副景、外景、内景、比赛场地都在东莞,许多地标式建筑、风物进入影片,所以《击战》是一部地道的东莞电影。
虽然影片不少景物出自东莞,本地人一看便知。而且片中设计一个重要配角“莞叔”,亦为强化东莞元素。然而,整部影片的东莞元素的辨识度并不高。非东莞人或没来过东莞的人看了电影,可能想不到是在东莞拍的。
既然在东莞大量取景,为什么又让我们感受不到东莞元素呢?
编导刻意模糊影片故事发生地的指向性,整部片子没有“东莞”二字,此为关键原因。
其次,东莞独一无二的景物没有强化,比如片中虽然有吃烧鹅濑粉的场景,却没有台词或其他方式点明食物名称。类似如虎门销烟、可园、沉香文化博物馆等东莞印记明晰的景色没有展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漂亮的高楼大厦,都有绿化优良的林荫大道,都有美色怡人的湖景公园……类似没有什么代表性的景点,拍了也白拍。
没有拍摄东莞李永波羽毛球学校及东莞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我觉得不应该。
东莞市政府投资拍羽毛球题材电影,肯定也想宣传东莞的羽毛球文化。东莞的羽毛球运动的专业性与活跃度仅次于篮球。东莞羽毛球俱乐部拿过羽超联赛冠军,群众性的东莞市羽毛球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世界羽球盛事苏迪曼杯花落东莞,政府倡导“大球小球齐转,篮球羽球齐飞”,最给力的,国家队主教练李永波青睐东莞,将自己的资源倾斜这座“活力之城”。然而,《击战》对此视而不见,有些遗憾。
外景是面子,里子是城市的人文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如重庆的火辣,东北城市的粗砺,江浙城市的温润细腻,等等,东莞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如何在《击战》中体现?
恰似《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传递了重庆人的特质,《白色焰火》体现了东北的生活质感,《长江图》表现了长江送货人的生活方式与沿江人文景观,这些成功的电影告诉我们,编导有意识强化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色,能让故事更接地气,更具厚重感。《击战》本应该强化东莞特色,使故事背景地更明确,更具体,本不该是坏事可惜编导缺乏此意识。
由于电影地域特色的模糊性,使导演绑住了手脚,无法理直气壮地宣传东莞,投资者不可能满意,也会影响东莞观众的观影热情。
《击战》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了个醒,既然要我投资,不能简单的说在本地取多少景,而应该明确就在东莞,而且在面子与里子上都要体现东莞元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