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30日上映的一拨新片中,《山河故人》与《我是证人》最值得一说。
贾樟柯电影翻身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国际第一人”,他从1995年拍摄《小山回家》至今,出道20多年,拍了10多部电影,几乎每部都在国际影展中获奖,国际知名度高,却只有三部公开在大陆上映。许多人知道贾樟柯及其电影,多从录相带及影碟渠道获得,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即便2004年的公开放映的《世界》与2006年的《三峡好人》票房也一般,而中国影市井喷的2015年,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登台亮相,4天近两千万的收成,属于他的最好成绩,值得欣慰。
说实话,今年畅旺的中国电影口碑好的不多,像贾樟柯这样口碑大于票房的影片殊为不易,应该鼓励。
《山河故人》一如贾导演过往风格,故事简单,场面无几,人物单纯,结构精致,内涵丰盈,紧随时代,张力十足。其电影似中国画,撩撩几笔,留白甚多,韵味悠长。
《山河故人》讲述山西汾阳一个家庭26年的流变,从恋爱、结婚、迁徙、父亡、葬礼、留学、移民等经过,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痛苦无奈,与生命深层的孤独。故事涉及煤炭产业的疯狂与低靡、反腐风暴与罪犯外逃、留学低龄化及“黄皮红心”现象、恋母情结与忘年恋等诸多问题,颇接地气。
影片结构尤其出彩,以1999年、2014年、2025年为节点,代表过去、现在与未来,虚实相间,趣味横生。
樟柯后期电影已经有意识向市场妥协。《天注定》展示外在的暴力与血腥,并请大腕参演,可惜未能公映,若放行票房肯定可观。《山河故人》请“不老女神”张艾嘉与小其40岁的小鲜肉接吻成为炒作话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贾樟柯电影商业性会愈来愈强。
中韩合拍片的翻身
中韩关系春光明媚。中国大阅兵,美国盟友只有韩国总统敢于冲破阻力来华。自然,影视娱乐圈两国艺人合作更为频密。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中韩合拍片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中韩合作影片进入蜜月期。
“剧热片冷”似乎为韩国影视在中国市场的现状。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拥有大量的粉丝,尤其师奶粉铺天盖地,而韩国电影却频遭冷遇。比如,韩国本土畅销影片在中国均沉沙折戟:韩国影史首部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击败《阿凡达》并刷新韩国最高票房的《梁鸣海战》,在中国票房不足3000万;韩国口碑与票房俱佳的大制作《暗杀》,其中国元素颇多,并于抗战70周年纪念日前后推出,在中国票房却不足五千万。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一些韩国导演开始尝试启用中国演员,成绩差强人意。金泰勇执导,汤唯、玄彬主演的爱情文艺片《晚秋》,2012年在大陆上映收六千万,成绩尚可。2013年4月上院线的《分手合约》,由韩国吴基焕导演,白百何、彭于晏主演,收1.9亿,成绩喜人。而刚下画的《第三种爱情》由中韩情侣刘亦菲与宋承宪主演,票房却惨遭滑铁卢。
今年出现了两部与韩国相关的畅销片值得关注。一为中国导演翻拍韩国剧本的《重返20岁》票房强劲;另外一部以韩国经典影片《大叔》改编的《杀破狠2》大获全胜。
香港导演郑保瑞很聪明,采取拿来主义,从2010年韩国经典影片《大叔》吸收营养,故事结构及剧情特征基本延用韩片。请吴京、张晋、托尼.贾(泰拳王)动作新生代重新演绎,票房4.5亿,赚个盆满钵满。
《重返20岁》采取“一鸡二吃”方式,由韩国人提供故事,同步开发韩国版与中国版。韩国版叫《奇怪的她》率先拍完并于2014年2月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中国版《重返20岁》今年1月8日亮相,映期过月,票房达3.5亿,打破中韩合拍片票房纪录。
韩国经典中国化的成功
《我是证人》亦为中韩合拍片的新收获。其由韩国导演直接将自己2011年的经典之作《盲证》直接移植,故事情节大致相同,场景及演员转换为中国大陆,票房喜人:4天近1.5亿票房。
《我是证人》为韩片在大陆市场成功提供了典型案例,也指明了一个方向:韩国导演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中国化,往往事半功倍。
我们必须承认,韩国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制作的水准高于我们,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尤其编剧能力需要我们学习。
平心而论,《我是证人》与《盲证》相比,后者质量更高。韩国故事直接嫁接到中国有水土不服之感。比如,片中警察似穿了中国警服的韩国警察,不仅外貌形象接近,且行为举止也近似。还有绑匪也如韩片警匪片中的变态悍匪。片中还有许多明显的漏洞,如商场追逐戏,悍匪追逐女主角盲女,警察突然如神兵从天而将,缺乏铺垫,过于儿戏。结尾关键戏,被刺少年已经昏死过去,很快醒来且尤其能打,过于浪漫。
不管如何,中韩合拍片越来越多的成功,必然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