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谭--东莞的“文化领导”

(2015-10-23 17:05:15)
标签:

文化

    今年10月13日,参加市文明办主办的优秀读书品牌评选,最终上榜5项,其中,文化周末大讲坛与《朗读》两个获奖项目,均与现东莞巿委常委、东莞对口帮扶韶关指挥部总指挥王检养有关。
    文化周末大讲坛乃文化周末十大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之一。除了大讲坛,还有报纸、杂志、合唱团、室内乐团、培训中心、大篷车、演艺中心、俱乐部等系列文化品牌。2005年初,王检养同志担任莞城书记,4月创立文化周末,坚持至今。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品种之多均破全省纪录,即便在全国亦不多见。2009年“文化周末”还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
    六年之后,王书记调任大朗镇任党委书记,再创文化品牌《朗读》杂志。这是一本文史艺术类文摘双月刋,精挑细选的文章均为经典之作,装桢高端雅致,既养眼更养心。在浮躁的“快飺文化”“网络文化”盛行之时,《朗读》如沐春风,清爽宁静。一个镇出此高雅杂志,令人惊艳。
    有文化的领导自然有文化情结。喜欢创文化品牌的领导,往往自己就是文化人。王检养书记本人就是个画家,他对文化情有独钟,主政一方总要打造文化品牌。
    王书记后来提任东莞市委常委,并担任东莞对口扶贫韶关总指挥,又在韶关“莞韶园”內大动干戈,将杂木丛生、缺乏特色的天子山重新改造:植万株梅,刻千方印,建一书院,变成“双塘印雪”之文化名山,为韶关旅游新添一景。
    类似王检养这样重文化的领导,东莞真有不少。
    今年10月19日,随“严字当头 实干兴莞”全媒体基层行走进市农业局,张永忠局长为我们每个人送了一套《耕读》。该刋创办于他上任后的2014年12月,季刊,已出四期,其设计印刷精美,内容专业而丰富,许多专家学者为其撰稿。它通过挖掘、收集和整理东莞优秀的农业历史文献和农业文化资料,利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随笔、漫画等多种形式,传播东莞农耕文明与东莞传统文化。内刋“充满'农耕'气息又颇具文史功底”。
    阅读《耕读》,我们深感东莞农业历史及农业文化之厚重。它引领我们一起认识和反思东莞农耕文明发展史,重拾东莞农耕文明的集体回忆,展望东莞都市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手捧《耕读》,感叹农业局领导太有才了,通过此种方式普及传播东莞农业文化,可谓匠心独运。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别的农业局是否也这么干?我想,一个地市级的局办出如此高大上的专业刋物的肯定罕见,应为新闻。
    我与张永忠局长属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系友,学中文出身的人往往喜爱文化,永忠兄当了农业局的官员,便有意识传播农耕文化。
    同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系友、现任市交警支队长的张绍培十分重视新媒体,他们很早就开始创办东莞交警的政务微信:东莞交警。该微信技术先进、服务性强、粉丝多、影响大,不仅一直雄踞东莞政务微博的榜首。即便在全省范围内观察,亦属于做得最好,最具影响力的政务微信。
    微信时代,领导们应与时俱进,重视政务微信。张支作了表率。
    现任市人大副主任的尹锦辉也为非常重视新媒体的领导。他在大朗、长安、虎门担任书记时,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其所在的镇街网站、博客、微博发展往往超前各镇街。
    现任长安镇书记的何绍田有“香书记”之誉,皆因他在寮布担任书记时,致力宏扬莞香文化。如号召全镇人民遍植莞香,打造每年一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沉香文化节,建立香市主题公园与上档次的沉香博物馆,恢复香市古街,聚集天下香客于寮步,建香市影视城,拍反映莞香历史的电视连续剧《百年莞香》,等等。曾经拥有岭南四大市____香市的寮步已然成为现代香都,寮步变成东莞旅游新景区。
    重视传统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书记其实不少。
    企石镇的陈福坤书记爱好书画,书法写得好。他到了企石,便大张旗鼓发展文化产业。既办报,又建文化活动中心,经常办书画展,还请长安画家将企石美景画成长卷,刻成石碑,他还发展体育舞蹈,同时强化传统的千年古枫文化节,典型的“文化书记”。
    原南城区的钱超书记也爱好书法,其任职期间,建成全省首家工艺品交易及艺术交流市场----南城艺展中心,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好评。该中心也成为东莞文化的新品牌。
    挂一漏万,“文化书记”在东莞不在少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市民文明程度的体现。东莞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官员,自觉为我们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值得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