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钟国康相识于五年前,我的老朋友陈文带他来我办公室,并送来其新著《最丑的那个人:钟国康另类艺术人生》。一个艺术家竟然以“丑”自诩,以“丑”为美,以“丑”为傲,以“丑”为标签,以“丑”为包装,实为异人。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撰文如此描述钟国康:他凹目翘鼻,胡子稀疏,头发长卷而油腻。老是穿黑衣。似乎背有点驼,前襟显长,后襟短促。一条线绳从领口拉挂在腰间,他说有这条线绳就生动了,其实拴着一个手机。行走飘忽,有鬼气。他是位书家,用笔在宣纸上写字,用刀在印石上刻字。
自称丑康的钟大师其实“丑”得有味道,“丑”的有特点。
形象的标新立异与作品的独创一体相映生辉。其书法笔如刀,有金石之味;其篆刻刀如笔,有笔墨之味。至今办公室仍挂着他的墨宝,亦收藏其多枚篆刻作品。观其刻字乃一种赏受,见他运刀如笔,刷刷声响,如裂帛般脆,几分钟一件作品完成,周围惊呼声不断。确如贾平凹所言,小刀耍出大刀气势!
当然,眼前这份潇酒自如,缘于他的烂熟于心,缘于多年默默耕耘与寂寞坚守。他曾闭关12年与孤独为伴,潜心读书、练字、刻石。摹遍历代大家自成一格,年近半百才敢出山,可谓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丑人多作怪。丑康爱骂人,对业界看不惯之事必口诛笔伐。与其吃饭,只听他口无遮拦,随性而骂;他曾在《新快报》开“叫醒服务”专栏,对业界各种现象发声,赞弹有之,尤其对一些名流之贬抑颇招惹是非争议。
或许他出生草根没有背景,既非出生世代名家,亦非名校毕业,更未身兼要职,全凭个人的聪颖与勤奋,一把刀、一支笔谋生打天下,赢得大家捧场。无负累必然无畏,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性情所至,无所顾忌。
喜欢这样的朋友,长期保持联系,其每有新消息必告知,我亦邀请其担任过东莞报业书画院名誉院长并设工作室,亦带过朋友去其深圳住宅参观购印。
近日丑康莅莞送我一本新书《金字招牌》,故名思义,介绍中国牌匾的知识。该书海选古今知名招牌上百幅进行点评,纵横捭阖,侃侃而谈,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且不畏名流,肆无忌惮。《新快报》专栏文章多收录于此。同时,该书也收录了作者撰写的招牌代表作。
丑康出版过《钟国康书法篆刻集》《国粹、寄缶庐之印存》《钟国康篆刻上下集》《珠海华章》《金庸作品名篆刻集》《金字招牌》等多本专著。我对他说:“此书最有价值!”其它的书多为他的书、印作品结集。而此书针对榜书与牌匾文化进行探讨,有学术价值。
书中的不少观点颇认同。如“中国金字招牌大有学问,它集文学、易学、文字学、书法、美术、色彩学、土木工程、雕刻学、化工油漆、装修、广告、市场学、风土人情世故、黑白红事、编辑、装饰于一身”。如“用电脑字制作招牌匾额有四大劣势:一者,容易让人觉得主人付不起书家润笔费,说明此公实力不够。二者,说明你的朋友圈小,亦即联想到你的靠山、关系来源自然就小。三者,书家不愿意去写的小门牌无非厕所、殡仪馆之属,尔等企业不就沦为厕所、殡仪馆之列了吗?四者,主人缺乏对中国诗书画篆刻传统应有的情怀”。
话糙理不糙。
中国乃文明古国,我们有金榜题名、金字招牌的传统,有牌匾门额的文化传承。然而,我们的单位与商家却对传统精华重视不够。比如我们大街上的门面多用印刷体、电脑字、美术字,为何不多一些书法体?
我们正筹划一个活动,发动商家们把自己企业的招牌换成书法字,我觉得东莞要打造文化名城,确实可以从门面招牌做起。当我们商铺均为书法家的题匾,这样的城市谁敢说沒文化呢?
《金字招牌》一书正好可以作为普及性读物,提升大家的招牌门额意识。
其实,书法体的金字招牌有聚客之效。丑康为从化的一家饭店一一南海食街题匾及联:“灶旺南风美食从心醉诗酒,餐迎海客天街化境跃魚龙”,老板说,自此驻足观者众。
查百度,其对“金字招牌”解释: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
其实,不仅企业需要一个金字招牌,一个人也需要金字招牌。人要多行善事,多做正能量的事,就会形成金字招牌。丑康就是金字招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