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会议很重要,我们对集团微信矩阵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与明确,对各个微信号的考核从用户指标、传播指标、互动指标进行详细地分解。相信对微信矩阵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谈几点意见一一
一、树立信心,完成指标
此次考核指标有人会觉得比较重,因为有的微信基础很弱,有的无专人负责,有的用户极少,有的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这与我们过去不够重视有关。其实只要用心经营就会有好结果。比如谢晓波运营东莞日报微生活,半年时间用户过万;今年刚运营的东莞创业帮三周近两千用户等,这些成功的案例很说明问题。
新媒体中心已经对各个微信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定位及方向,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实现目标指日可待。
此外,有激励的措施进行配套,让微信经营者多劳多得。
我们要对整个团队进行至上而下的培训,更新观念,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所以,我们不要有畏难情绪,要树立信心,把压力变动力,完成指标。
二、更新观念,服务至上
作为纸媒经营者要做好微信,必须更新观念。郭全中老师前天讲课时说:”经营新媒体,信息不是钢需,服务才是钢需。”我们要让用户有粘性,不宜简单将纸媒内容直接搬到微信上,要学习新媒体的话语体系,要多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等等。
三、资源整合,统筹协调
微信矩阵牵涉部门多,需要统筹规划,互相协调,需要大家资源共享,互相配合。日报与时报共同经营东莞创业帮就实现了资源共享之效,开局不错。新媒体的女神俱乐部与时报图片部合作美人莞,保证该栏目常态化。还有新媒体中心与时报合作的东莞电影公社既丰富报纸内容,也活跃线下活动。
当然我们确实也存在许多资源浪费,缺乏互动,甚至互相打架的情况。
我们要强化整合,我们有些微信号没有进入新媒体中心统一管理,如东莞时报俱乐部、虎门新闻等,这些资源要归队。
两报资源如何与微信矩阵真正实现互动,值得研究。
有的微信号可参照东莞创业帮的经验,几个部门联合做,如东莞8号公社可由两报视觉部一起做。美食号可由新媒体与时报成立项目组共同经营等。
微信矩阵要借助纸媒、阅报栏等渠道广为传播。
四、人才短缺,多借外力
人才短缺将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主要绊脚石。我们要多借外力。我们与城市学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可多找大学生来实习。他们有大段时间,比较成熟,且观念新易培养。
在技术人员难招的情况下,多请学生中的佼佼者进行培养。
我们还可聘请一些战略发展顾问,度身订制一些项目进行包装,利用政策向政府拿钱,等等。
我相信今天这个会议能促进集团微信矩阵大踏步前进。
2015一4一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