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我不敢苛同。幸福的家庭有表面幸福与本质幸福之别,真正的本质幸福的家庭肯定凤毛麟角,且殊为不易。夫妻个性的匹配与融合,良性环境的促进作用等等综合性因素可能才结出幸福的果实。相反,不幸的家庭因为属于大多数,可能更有规律可寻,如夫妻性格不合,道德败坏,环境恶劣等等,总能对上号。
同样,失败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成功者为极少数。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否则,社会上怎么有那么多的成功学著作与成功学讲座。因为渴望成功的人太多了。不过,我对成功学不屑,我不相信成功能培训出来,成功往往可遇不可求,那有什么规律可寻找。
美国电影《爆裂鼓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19岁少年安德鲁成为爵士乐超级鼓手的热血故事。
与一般小清新的励志片迥异,影片没有停止于对艺术的痴迷及如何努力的两个层面的表达。而强调具有天赋且十分勤力的少年遇到一位追求完美伴有虐待狂的导师弗莱彻。
弗莱彻追求伟大,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不疯魔不成活。为此他以虐人、虐心的反人道的独特方式施教:他动不动就骂人甚至打人,摧残学生的自尊,他的学生压抑而紧张。但弗莱彻带出的乐队绝对一流,江湖地位不可动摇,恰恰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巧得很,安徳烈与其师傅一样都在追逐伟大。师徒均为偏执的野心家,极端遭遇极端,他们为达到目的都可以不惜手段。安德鲁更为受虐狂,他被老师斥责后可以日以继日疯狂地练鼓,以至血染双手;他可以在撞车后血流满面仍坚持上场表演;为了集中精力练鼓,他可以放弃深爱他的姑娘。师徒在互虐中发酵,安德鲁在严师的点化之下达到入魔的状态,逼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他们共振迸发巨大的音乐魔力!
影片结尾,安德鲁情不自禁敲鼓不止,大爆发的Solo,如入化境,惊世骇俗,直至汗流夹背,血染鼓架。观众席爆发热烈的掌声。弗莱彻随着徒弟的鼓点指挥乐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诞生了,还是一个疯子出现了,天才与精神病本就一步之遥。弗莱彻培养过一位天才音乐家学生肖恩因狂躁症而自杀,安德鲁是否会重蹈其师兄的结局?影片留下太多的悬疑。影片就此曳然而止,为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显然安德鲁的成功建立在无数机缘巧合之上。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此成功值得吗?是否违反了人性?是否背离了音乐的本质?
导演:达米尔.沙泽勒
主演: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保罗.雷瑟、梅丽莎.贝努瓦
上映:2014一10一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