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北京,了解到我曾服务过的一家报纸今年上半年已出现亏损。13年前,我们一群南方人从广州远赴京城参与创办一份都市报,一炮而红,翌年广告过亿,一路狂飙突进,高峰时广告收入超4亿,利润过亿。没想到这么快由盛而衰,不禁唏嘘。
此乃大势所趋。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式微属于世界性的,难以阻挡。
纸媒曾经很风光,发行量大,影响力强,广告坚挺。可惜,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广告选择的渠道多元化:网络媒体、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社区媒体等等,似乎哪个通路都比传统纸媒更具商业价值。新媒体的广告量大幅上涨,传统媒体则似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原来媒体一流人才在报社,现在纷纷往新媒体转移,都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纸媒广告似乎已经进入“封口式广告”的时代。投放纸媒广告的客户更多的不是从商业价值考量,而是出于公关的目的。给你一点广告,希望封住你的口,不要报我的负面新闻。
广告客户很清楚,纸媒的权威性、公信力还在。充满垃圾信息的网络上刊登一条新闻,没有纸媒跟进报道,别人不一定相信,一旦纸媒正式发布,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如果纸媒率先刊登的新闻,借助其网站、微博、微信的传播,影响也不小了。
抓住公信力这根稻草,我们还可以收获可怜的广告收入。
我经常接到“灭火”的电话,总是如此套路:我们有广告合作的,希望你们配合一下,不要刊发。
碰到没有刊登广告的,他也会诱惑你:虽然以前没有广告合作,下来我们会加大投放,麻烦高抬贵手。
遇此情况,便有恻隐之心,便会被绑架,便会被屈服。有奶便是娘。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办报是企业行为,要生存,需要广告,你还不得不低下文化人高傲的头颅。
这是纸媒的悲哀,这是现实的无奈。
承认现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不必拍胸脯说违心话硬撑。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还必须迎难而上,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我们不仅仅是文化人,我们要做文化产业人。
我们要为商家多策划活动,提升附加值,促进广告投放。
我们要有意识介入行业、产业经营,实现转型。
总之,既然干了报社这一行,我们必须应对,必须努力,必须挣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