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观察·莞谭——光芒的背后

(2013-05-28 10:42: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观察
    我的朋友赵红尘既是诗人,亦为画家,本月他的多元艺术展“主”落户东莞。以往其画展多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亮相,这是他第一次选择地级市办展,因为他发现近年大型艺术拍卖会的实力买家源于东莞。他认定东莞的收藏市场很活跃。

    其实,东莞的收藏市场恰似其消费市场是畸形的,许多东莞富人喜欢到香港购物,不仅奢侈品,即使酱油、盐等食品都去香港买,极少在本地消费。同样,东莞的大收藏家多到知名拍卖会或去画家家里买画,却很少在本地画廊消费。东莞的大买家虽然厉害,但大众消费群依然低迷。

    今年春节前后,我认识的两位经营书画的朋友前后脚离开东莞。

    老唐眼光独到,主要经营张志安的书画与画瓶。张志安老师的文人画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前两年去世后,画价飙升。许多人找老唐买张老师的画与瓶,有人说他是东莞私人经营画廊最成功的。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东莞。圈内人告诉我,其经营成本压力大,也赚不了多少钱。那当然,如果很好赚,谁会离开?

    另一位姓李的老师,一年前兴致勃勃到东莞,在可园旁边开间画廊。他来自福州,经营书画多年,资源丰富,尤其以朝鲜画见长。他克隆福州经验,不停举办画展,将内地价廉物美,有升值潜力的画家引入东莞,同时频繁进行拍卖活动。在他主办的无底价拍卖会上总能买到便宜的书画作品。

    我赞成其做法。艺术不仅仅属于阳春白雪,也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拍卖会让普罗大众都能消费艺术品,将他们家里挂的装饰画、行画取下来,换成艺术家的作品,进而有意识关注书画市场,并培养其收藏意识,多好的事!东莞特别需要培养大众的艺术消费群。我就看到有不少从来不买画的人参加了拍卖会并开始买画了。

    然而,李老师还是关门大吉了,离开东莞回到福州。其性格张扬,易得罪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折腾了半天,经营成本大,维持不易。加上福州那边事多,干脆一走了之。东莞的书画界又少了一位独特的搅局者,令人唏嘘。

    当然,仍有不少坚持者有不俗的业绩,比如几个美少妇经营的绿洲文化艺术公司,她们既做画展,又做高档礼品,还做咖啡店,日子过得红火。最近还将中国美协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引入东莞,着实提升了本地美展的档次。

    世上只有新人笑,有谁见到旧人哭。伴随一些画廊的消失,又一批新人不断涌入。比如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开办的第一家画廊就设在东莞。

    不管如何,东莞有一批富人,他们有收藏的潜力,需要激活,也正在被激活。

    上周六下午,在南城艺展中心参加了3个活动:文联举办的文艺沙龙:对话梁江;绿洲艺术空间举办“风景的光芒”应岐油画展;还有经纬书画院的一个画展。那天艺展中心人头攒动,只要搞活动就有人气。这就是希望,政府和民间都在共同推进东莞收藏市场的繁荣与兴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