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真知灼见的思想者 我们需要步调一致的执行者
(2012-09-26 16:02: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点点工作体会 |
针对《东莞时报采编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操作指引),我们在9月7日进行了培训,并遵照陆社长的指示,于9月14日进行了考试。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在于让大家真正看书,认真学习“操作指引”,否则,光有大纲没执行,等于纸上谈兵,沙盘演练没有实际意义。
测试题是我出的,我最看重分析题:如何理解《东莞时报》的“十化”?所以,我重点看了大家对这道题的答案。
应该说大部分同事态度很端正,回答得很认真,对“十化”理解也比较到位。尤其感到大家对“十化”普遍认可与期望,让我看到一种信心与希望。不少同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十化”,提出不少好的意见与建议,在此特别摘录了一些真知灼见,供大家参考。
要闻部赵勇说——
我们要跟杂志比深,跟报纸比独。
我们的温暖化做得很不好。温暖化不是做几条善行的稿件就温暖了,而是体现在报纸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新闻要找到其中的人文价值,而不是猎奇、庸俗、血腥,选取角度时应该优先人文关怀,做标题时更要突出人文关怀。同时,我们要降低时政新闻的数量,不能什么新闻都上。
温暖的新闻,必然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是故事就要用大篇幅来报道,这样新闻就要有取舍。
我们深度化不够,表现在缺乏后续深度与人文深度。
标题是否也可以考虑微博化。一则标题就是一个故事,主标点出最亮的新闻事实,有人文关怀的,这也是温暖化的体现。
要闻部孙本源说——
温暖化从小视角、小事件切入,关注人心、人性,规避血腥,融合情感。
让时报成为东莞市民的生活手册和指南,而不是枕边的消遣读物和快餐式的肤浅报纸。
杂志化让时报更像一个有生活阅历,充满气质的小资女性。
要闻部高卫东说:要真正使“十化”成为每一个采编的自觉行动。
要闻部邓文燕说——
采编对民生题材的策划意识和方向依然很弱,很多时政、社会题材的深度解读落后于同城媒体。编辑对稿件的整合与解读也需加强。
采编专业素质,甚至工作积极性都需要提升。
我们的内容很多靠版式包装取胜,采编执行力不强,各部门联动不够。
能否打胜仗,关键要看兵法能否贯彻落实到战斗中去。
要闻部王俊潮说——
“十化”确实在本报平时的运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微博化、规范化、温暖化等进行的不错。但在本土化、深度化、精细化方面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要闻部周桂清说——
作为编辑,守土有责,做温暖化标题,改写贴近本土化的语言是自己的必修课。
对于每一条新闻,看是否有深度化的可能,新闻要出彩,挖与追非常重要。
面对记者稿件扪心自问:我编得够精细吗?我提炼的小标题和主题够新锐吗?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
要闻部高静宁认为,“十化”之外,还应提服务化。体现在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态度,服务的差异化。
要闻部姚善良说:微博是当下报纸发展的翅膀!
记者何明强说——
舍弃国际新闻,强化本地新闻,全面沉入社区。
美编在内版的设计也要杂志化。
采用《现代快报》的采编方式,残忍故事轻松表达,不要刻意强化悲情,体现人性张力。
时政新闻要去伪民生操作。
书记、市长新闻可学南都式操作。
加强微博互动。
虎门新闻程浩说——
以平衡化保持产品稳定,本土化贴近市民读者,温暖化倡导人文关怀,杂志化凸显视觉风格,深度化彰显内容延伸,原点化加强基础培训,精细化、新锐化、微博化、规范化使我们稳中求新,温暖互动。
“十化”之外提个简单化。简单化是精细化的延伸。让新闻变得更简单一点吧,从整个事件中,抓住其中最大的变量,围绕其做出更精细、更详细的叙述,将新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夹杂在文中,突出文章最核心的部分。这样,新闻操作也就变得更简单。
镇街部胡烨说,对于镇街记者,建议驻镇,不少棘手问题就不攻自破。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市民的生活习惯,读报取向,官员引导的方方面面。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的文章。
文体部李立说,我们应该把“十化”吃透、嚼烂、咽下肚,让其中的养分融入血液,溶入我们写下的每一笔每一划。
文体部谭焰晴说——
较之“南都”意见领袖气质,都市时报的温暖与亲和更适用于我们报纸的气质。
从选题开始,到文本、标题、包装等各方面都应积极探索温暖的可能性。
适度包装具有负能量的新闻和专题,将“戾气”控制,使温暖蔓延。
落实在娱乐版块,人文关怀则应体现在方向和角度上,不做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放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想问题,拒绝为博眼球而博眼球。
祝愿时报走进“十化”时代,我们希望欢乐和温暖纷至沓来。
文体部刘杰说,温暖化在娱乐新闻上应该是更平和地对待明星一些无聊的事,比如李宗瑞这样的报道我们基本过滤掉。无聊甚至犯罪的人事,我们尽量不去渲染。
文体部黄婉悦,微博化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可以把自己的文稿传到微博上。拍客版微博很成功。可以尝试在微博上传播十大新闻、十大版面、塑造明星采编等。
美编部郑伟华说,对于美术编辑一职,“十化”中杂志化与新锐化尤其重要。关注和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平面作品及同行的优秀版面是保持“新锐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专刊部蓝学才说,“十化”中有些坚持较好,如本土化、温暖化、微博化、规范化,但其它六化仍然还未做到实质性推进,尤其深度化和精细化。
……
大家从不同侧面对“十化”进行解读,见仁见智,或许有的观点不一定对或全面,但对于我们肯定有启迪意义。
当然,这里只有部分摘录,挂一漏万,可能还有一些好的意见未被搜集进来。
兄弟姐妹们,战友们。方向已经明确,思想已经统一。下来要解决的是执行力问题。希望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将“十化”进行到底,将东莞时报真正办成“最具互动性的温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