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记话碟(124)——《一次别离》:编剧强大

(2012-03-28 17:52: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波记观影

美国与伊朗政治上交恶,并不影响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荣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看来文化可以超越政治。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传统文明古国和经济腾飞的大国,拍了那么多电影,却没有得过奥斯卡奖。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国伊朗近年所取得的电影成就不得不令世人刮目想看。

好奇心驱使我赶紧找来《一次别离》观赏。

纳德与西敏是一对伊朗的白领夫妻,俩人因出国的分歧而闹离婚。屋漏偏逢夜雨。纳德因保姆瑞茨对患痴呆症的父亲照顾不周,怒火中烧,将保姆推出门外摔伤。瑞茨的先生将纳德告上法庭,说他的粗暴行为致使太太流产。双方为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而奔忙,最后发现大家都在制造谎言。而《可兰经》的信仰使谎言终于停滞。

《一次别离》的编剧十分强大:故事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复杂;对白含沙射影,意味深长;戏剧冲突自然生成,坚实有力。故事寓意深刻,令观者生发许多联想:诸如伊朗白领与蓝领根深蒂固的冲突;道德与现实的冲突;童年与成人世界的分离;法律与真相的分离,等等。

本片叙事技巧高超,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错。演员表演细腻自然。

有趣的是,本片制作费只有30万美元,场景只有纳德家、西敏家、瑞茨家、医院和法庭以及几个车上的镜头等等,服装道具也极其简单,音乐也只有结尾才有。看来编剧的强大比技术的强大更重要。中国电影不差钱,动辄上千万上亿的投入,而编剧的弱势,使中国电影难以上档次。

影片的结尾,《可兰经》使贫困的人仍坚守道德的防线。而现实中国人道德沦丧,没有底线,令人忧虑:纵然家财万贯,却无法找到精神支柱——这或许是本片带给我们最大的震撼!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蕾拉·哈塔米、佩蔓·莫阿迪

上映:2011年2月15日

 

http://dgtimes.timedg.com/res/1/20120320/1491332258565749.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