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莞时报》“十化”思考

(2011-09-15 11:1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点点工作体会

2008年3月26日创办的《东莞时报》一路走来,激情探索,锐意创新,而又跌跌撞撞,朗朗跄跄,能走的路试了,该犯的错领了,要明确的方向也定了。

2011年8月20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莞时报》务虚会在东莞尼罗河酒店举行,大家畅所欲言,对过去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思,对存在问题认真梳理,对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应该说,会议开得比较成功,为下来制订《东莞时报》采编大纲奠定了基础。

根据大家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想重点谈谈十个“化”。

一、 平衡化

反思走过的道路,我们经常处于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失衡状态。比如我们强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大做强本土新闻之时,由于版量过多,本地新闻出现“发水面包”式的松软与膨胀,缺乏结实与厚重。同时,其它新闻又遭致边缘化;我们为了好看的追求,沉迷于异地监督的爽快之时,本土又被削弱,尤其时政新闻往往缺乏版面呈现;当我们在今年再度回归本土时,本地新闻的版面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平衡化要求我们的产品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不能走极端。

平衡化实际就是常态化。我们希望《东莞时报》的产品质量是恒定的、稳定的。不能像股市一样暴涨暴跌,一惊一乍。

以往,我们的产品亮点不断,错误不少,激情有余,沉稳不够。总之,打摆子现象严重。

以往,我们的产品“猴子掰玉米”现象频现,许多尝试过的好东西未坚持,应该继承发扬的又丢掉了。

我们提倡平衡化,要求把控发展速度的平衡,不宜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又不可漫不经心,丧失机遇。

我们要保持产品的平衡化:包括本土新闻与其它新闻的平衡,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平衡,重头新闻与信息总量的平衡。

我们要实现新闻的常态化。每个版块都应轻重相宜,均衡发展。把每天的常态新闻做好,就能保证整个新闻产品的恒定。

二、 本土化

作为地域性的地市都市报,我们赖以生存的竞争法宝就是本地新闻。除此之外,国内、国际、财经、文体等新闻受制于版量、渠道、人才等因素,我们无法与大报抗衡。我们必须认清本土新闻就是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本土新闻高于一切的意识,将本土新闻一网打尽并做深做透是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从版量、人才、制度上予以倾斜。

三、 温暖化

创刊之初,我们就提出办中国最温暖的报纸,这是我们矢志不移的追求。

温暖就是人性化、贴近化、民生化。我们倡导社会新闻的人性化、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温暖是我们的特质,是报纸的灵魂。

我们曾尝试从选题、文本、标题、包装等多方面探索温暖的空间,我们刻意打造慈善品牌,举办互动性较强的活动体现温暖性。然而,我们还不够坚持,还时有摇摆,值得检讨。

社长曾经发出质疑:我们的报纸够温暖吗?我们曾经一度喜好“嗜血”刺激的新闻,我们也曾将仇官仇富的情绪在报纸上任意蔓延;我们还曾将不雅的文字与图片搬上报纸。孙本源编辑说:我们的社会新闻90%以上为负面报道,基本离不开这几个字:打(打架斗殴)、杀(杀人)、抢(抢劫)、烧(火灾、自燃)、奸(强奸、乱伦)、盗(偷盗)、跳(跳楼)、撞(车祸)、赌(赌博)、毒(吸毒)、讨(讨薪)等。社会新闻如何体现《东莞时报》的温暖特质,任重而道远。

归根到底,我们的报纸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注重与读者的情感融合与互动,要有情趣。

我们要将生硬的时政新闻民生化,放大公共关注的利益点,体现温暖。我们提倡社会新闻的人性化,关注事件中人的命运,体现温暖。我们的国内、国际、财经、文体新闻都应放大温暖题材。

我们要确立学习榜样,拿来主义,不怕模仿。创刊初期,我们向杭州《都市快报》学习,他们做的新闻比较温暖,但我们浅尝辄止,下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其技术,更要学习其精髓,在学习中创新,形成《东莞时报》自己的风格。

四、 杂志化

2010年3月26日改版,我们确立了办杂志化的都市早报的理念。从封面海报化,到二版信息集装箱式的杂志化内容呈现,包括分叠的杂志化包装,还有对调查新闻的策划操作,对人物新闻的注重。使本报十分“养眼”,市场零售量激增。

伴随着门户网站的迅猛发展,海量的信息已不再是综合性日报的特长。做报纸就是为读者筛选信息,实际上等于做杂志,而且是每天一本。报纸杂志化的追求顺势而然。

《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一书上述:“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真正的大众媒介出现后,报纸和电视必须承认自己是小众媒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心平气和地转入艺术化生产状态,并有可能成就未来的又一个黄金发展世纪。” 我非常赞同此观点。我们就是要将报纸当作艺术品来经营。

杂志化的追求使《东莞时报》变得更加漂亮、更加新锐,我们的版式风貌被称之为后都市报“冲击阅读式潮流”,而成为业界典范,成为我们对外推广的品牌。2010年,我们上了《新周刊》的新锐报纸榜。

当然,我们的杂志化追求仍然不够完美,依然不够彻底。我们对重头报道的经营还需像杂志做封面新闻那样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既有宽度也有深度。我们要学习杂志的精细化操作,包括选题、文字、标题等方面的精心制作与创新精神。

杂志化要坚定,要坚持,但也不宜剑走偏锋,矫枉过正,要有一种弹性的思维对待我们的风格。比如,对于封面海报化亦不必“大宝天天见”地固化,在没有合适的图片或影响重要新闻呈现等等原因局限时,亦可恢复常态的导读化版面。张晓明认为:海报化应该在新闻最强和新闻最弱时表现,有一定道理;又比如A2版有些栏目审美疲劳或难以经营也可调整。

我们要警惕过度设计问题。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

五、 深度化

深度化亦可称为延伸化。我们倡导深度化就是要去碎片化。我们的报纸只满足于信息的堆砌,缺乏资讯的延展与深化,缺乏自己的观点与评价,缺乏对资讯的深度解读。因而,我们的报纸比较碎,比较轻,停留在读者手中的时间比较短。

为此面对每天繁如星海的信息,我们必须进行重点策划与有意识的整合;必须强化观点意识;有必要开辟评论版;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可配发小评论;必须认真经营好调查版,等等。

六、 原点化

纵观《东莞时报》的发展之路,我们犯了多少低级的常识性错误?我们往往有很好的理念,却执行不到位;我们不少采编专业素质差,有的记者至今写稿新闻五要素还不全。信源不权威、单一说法、主观想象的稿件比比皆是;我们的编辑对稿件缺乏优化和深加工;我们有些采编缺乏学习精神,原地踏步,离报纸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强化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基本功不扎实,恰似翅膀不硬的鸟儿,想飞也飞不高。

以往,我们对一线人员的要求更多处于理念层面,缺少技术细节的培训。

强化培训是我们未来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制订严格而系统的培训计划,有效地提升采编的专业水准。对于那些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采编及时调整,让真正优秀采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七、 精细化

我们的产品有时颇像绣花枕头,包装的华丽难掩内容的空虚与浮躁。无论采与编,我们的活儿还比较粗,我们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我们倡导专业主义,但技术上却十分粗糙,我们必须树立细节意识、精品意识。细节决定成败!

八、 新锐化

我们是一张标榜“新锐”的报纸,去年还入选了《新周刊》的新锐榜。其实,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够新锐,甚至老气横秋。

我们的包装比较新锐,我们的理念比较新锐。但我们的内容还不够新锐。我们的文本写作、标题制作、编辑手段、策划水平还很一般,还须迎头赶上。

九、 微博化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值得重视。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微博在寻找资讯、宣传推广、读者互动等方面有利用价值与促进作用。

我们要经营好官方微博,将其作为独立媒体来经营,专人管理,全员互动。

当然,我们要把好政治关,通过制度配套,专人负责,加强微博管理,力避风险。

十、 规范化

规范化也是制度化。产品之所以不稳定,与制度的缺失与执行的乏力有很大关系。

创办三年多的报纸,我们依然没有详尽的采编大纲,恰似生产的产品没有设计图纸,如何能保证产品的标准与稳定。

我们要尽快制定完整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采编大纲。

我们也要不断完善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我们更要强化执行的力度。社长说过,有制度不执行,其危害大过没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