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缘分的天空

(2011-06-20 18:51:0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点点工作体会

何谓缘分?

缘分是佛教里一个抽象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汉语词典解释:缘分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佛家云: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而物灭。

我曾经在广州、北京、上海、重庆、长沙生活,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京华时报社、重庆商报社、上海证券报社、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工报社工作过。我珍惜一起共事的领导和同事,珍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有缘之人,怀念生活工作过的每一座城市。

如今,我来到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工作,与充满活力的东莞有了缘分。

                                             出生地

我的祖籍在湖南,美丽的张家界是我的老家,但我没有在那儿生活过,我的出生地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所以我常对湖南老乡说我是广东的湘二代。长宁有座中国道教名山——罗浮山,那山那水哺育我成长。当年,与博罗县交界的东莞县同属大惠州地区,两地渊源很深,直到今天东莞人也特别喜欢到罗浮山游玩。所以,与东莞的缘分早已形成。2007年中秋节前夕,我正式结束8年的流浪传媒江湖的生涯,落脚东莞时,我告诉别人:“我回到了出生地。”起点即为终点,是否命中注定呢?

                                             陆社长

能回到原点,最应该感谢陆社长。我和他有缘。

大概是2007年6月,我有幸到东莞日报社讲座(牵线人是周智琛),第一次见陆社长,感觉他很有激情,也很性情。讲课时,报社员工齐刷刷穿着统一红色的社服,每人桌面都摆着名字,现场气氛特别好。我去过许多报社,很少像东莞日报社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文人无形,报社开会往往松散稀拉的,说明陆社长带兵有方。作为军人家庭出身的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此外,在陆社长的领导下,《东莞日报》改革力度很大,一批优秀的传媒人加入这个团队,《东莞日报》改版后气象一新,已摆脱传统党报的模式,有许多创新的手段及经验为业界注目。加上东莞日报社的新大楼很气派,比当时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大楼都漂亮,使我对东莞日报社充满好感。

中午吃饭,陆社长透露个信息:《东莞时报》马上可以批复了,不如你过来办这份报纸。

当时,我有些心动。

我已经在外漂泊了8年,甜酸苦辣已尝透,有些疲了,有些累了。加上妻子女儿都喜欢广东,回到故乡一直是我的愿望。

从事业上来说,我在广州、北京、上海、重庆、长沙等大城市办过都市报与专业类媒体,还没有在地市级城市办报。《东莞时报》作为一张白纸等待我们去描绘。这是多么诱惑人的一件事啊!男人光选择生活环境还不行,关键要有事业平台。能在东莞办一份全新的都市报,自我感觉,职业生涯已十分完美。

当然,与陆社长一见如故亦为更重要的原因。后来证明,他不仅有激情,很性情,而且总结能力超强,政治智慧一流,对人宽宏大量,工作注重细节,我亦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我和他同年,属龙,均为中山大学毕业,确实有缘。当然,其酒量惊人,豪饮善饮,予人印象深刻。

2007年9月25日,中秋节当天,我正式加盟东莞日报社。

                                            地市报

2007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下一轮纸媒热点:地市报》。其中核心观点认定:一线城市的纸媒竞争基本上尘埃落定,而地市报纸媒发展潜力巨大。

三年后的今天,虽然新媒体发展对传统纸媒有一定的冲击,虽然许多大城市的纸媒举步维艰,但地市报普遍欣欣向荣。

办了三年《东莞时报》,对地市报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有更多的感触——

地市报有着天然的地缘性与贴近性,有着良好的关系资源,值得放大利用,从而与大报竞争。

由于体制问题,人才短板,市场容量,竞争因素等制约,地市媒体的潜力远未充分开挖,可提升的空间较大。

当我们激情似火,豪情万丈地投入东莞这个竞争惨烈的报业市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进行地市都市报的探索实践,四处碰壁,遍体鳞伤后,我们不得不痛苦地调整方向。

原以为地市报办得差乃人才短缺,无所作为,实际上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枷锁,制约着地市报市场化运作。许多有才华的地市报人拍打着沉重的翅膀,想飞也飞不高。

我们终于发现,地市都市报其实是最难办的媒体,它没有党报的渠道优势,又没有大报做舆论监督的本钱,我们要在市场规律与政治规律之间走钢丝。

若问我在大报与地市报的差异。我会告诉你:在大报我更像一个报人,在地市报则更像一个官人。在大报更多要考虑市场规则,在地方更要关注政治家办报。

当然,我还是有点成就感的。《东莞时报》横空出世,发展迅猛。我们改变了东莞本土纸媒长期只有一份党报的历史,使“本土就是主流”成为一种现实;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锐意创新地运作这张年青的报纸,创造性地推出许多经典的新闻策划与成功的营销手段,践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理念,经营模式与管理方法;最令我自豪的是,一批青年才俊因《东莞时报》的创办与自办发行队伍的建立,找到了安居乐业的归宿。

无论如何,我们不断从挫折与困顿中总结经验教训,向前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我与地市报的缘分还在延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