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海陆空10万军队,向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本片讲述了发生于此次战争的一个真实故事。开战第一天,4位年青的以色列士兵驾驶一辆坦克,配合一支地面部队作战。他们偏离既定方位,误入四面埋伏的居民区,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在付出一定的牺牲后最终冲出重围。
年青时看过刘亚洲的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对以色列军队及其统帅沙龙佩服之致。以色列能在阿拉伯世界顽强地生存下来,几次中东战争均以其胜利而告终,而且创造了无数个神勇善战,以少胜多的战例。谁也无法否认以色列军人的优秀。
《黎巴嫩》颠覆了我对以色列军人的英雄情结。这里的坦克兵是群“菜鸟”,他们年青、脆弱、怯懦、爱哭,对战争恐惧、惊慌,第一次接到向恐怖分子射击的命令竟手足无措。他们感性,想家,想妈妈,想老师的乳房。他们面对战友的尸体痛哭流涕。他们最终逃出生天,完全出于本能的反应,带有侥幸的偶然。
这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的电影。
影片有许多撼人的镜头控诉战争:比如养鸡老人被误为敌人,被炸得断手断脚,血肉模糊,他嘴里却喊着“和平!”“和平!”;比如被炸得咽咽一息的驴眼中流着泪;比如一位黎巴嫩妇人因女儿意外伤亡,冲进战场,被火烧着了裙子,仍赤身裸体寻觅孩子,悲痛超越了羞辱……
本片基本上在坦克舱狭窄的空间里展开叙事,外面的世界通过坦克车的窥视镜呈现。如此逼仄的环境更能体现战争的压抑与残酷,更能展现士兵的困顿与挣扎。我第一次见识如此独特新颖的视角表现战争。
影片结尾,冲出危机四伏的民居的坦克车在一片葵花地里停了下来,劫后余生的大兵掀开盖子,露出笑脸,心情如向日葵般灿烂:和平太美好了!
导演:谬尔·毛茨
主演:
Reymond Amsalem、Oshri Cohen、Yoav Donat、
Micheael Moshonoy
上映:2009—10—15(以色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