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军波
谭军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03
  • 关注人气:2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流•暖流

(2010-01-18 11:44:4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点点工作体会

扎堆辞职

    2009年12月18日,天气寒冷,最低温度6℃,广东罕见的低温。当天,收到6位采编集体辞职的信息,去向均为《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

    扎堆走人属于大事,智琛说当晚没睡好觉,我也情绪低落了一夜。

    之前听到过风声,“南都”珠三角调整,大肆招兵买马,本报有人去应聘,没想到对手会要我们那么多人。虽然走的人并不是最优秀的员工,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毕竟对士气会有影响。6人中有对编辑夫妻——阿涛与雪莲很不错,最为不舍。好编辑难找,他俩一走,一时难寻填空的人。

    记得创刊一周年的总结会上,我曾自豪地说:我参与创办过多家报纸,人员流动较大,而时报却没几个主动提出走的,说明我们的团队是有凝聚力的。

    想不到没隔多久,多位我们看重的采编被挖走。有的去了《看天下》,有人去了《中国新闻周刊》,两个记者去了《都市快报》,两个编辑去了《南方都市报》,现在又有6人要离开。

    自《东莞时报》创办以来,我们遭遇过许多困难,经历了不少风雨,采编人才流失成了现在最为头疼的问题。

 

反思·检讨

    我不埋怨出走的员工。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南方都市报》、《都市快报》都是全国一流的都市报品牌。它们所在的省会城市。它们做新闻的空间肯定比我们强。年青人有机会进入大报,对其职业生涯当然有益。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们考量,如果换了自己,会不会动心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应该感到欣慰。以往只有小报到大报请高人,哪有大报到小报大量挖人的道理。说明:《东莞时报》培养的人专业水准高,能够适应大报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出去的分为两类:一是被大报挖走;二是我们的普通员工到地市报担任要职的。可以说,在东莞时报工作等于镀了一层金,跳槽有资本。

    应该说,我们的办报理念,我们的专业追求,我们拔苗助长式的培训与磨练卓有成效。

    当然,“南都”大量招收我们的人肯定存在釜底抽薪的战略因素。否则,无法解释为何一些并不怎么样的采编也被其招至麾下。

    挖角战是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东莞时报》初生牛犊不怕虎,其疯狂的成长势头确实让对手感到了寒意,开始有意识挖我们的人。当然,我们也招收了不少在大报干的不错的员工,包括“南都”的。

    东莞是夹在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地级市,对人才的吸附力较弱。东莞虽然有钱人不少,但小资阶层欠缺,文化氛围比不上中心城市。加上治安环境亦不佳,这一切都会影响我们的人才稳定。

    上述为客观因素。我更在乎主观问题。

    对于《东莞时报》来说,为何创刊时超稳定而现在扎堆跳槽。我们内部肯定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比如考评体系、薪酬分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业务氛围是不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更好地稳定队伍。

    南方日报社的老领导曾说过留住人才的三种方式: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待遇无法与大报相比,我们可以通过事业,通过感情留人。我们在内部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规则,让员工们在这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我们通过营造独特的报业文化,让大家在这个团队找到归属感。而要做到这些,我们确实还要下许多功夫。

 

柳暗花明

    12月20日,我和智琛还是请要走的6位员工吃了一顿饭。这是《东莞时报》的传统。对于优秀员工离开团队,我们会有意识准备一个“送战友”告别宴。宴会上我讲了两句话:“感谢你们对《东莞时报》所做的贡献。希望你们到那里都要为《东莞时报》增光。”席间,大家还为6位战友的留言薄上写下热乎乎的辞别语。

    送别宴是尴尬的,沮丧的。

    从酒店到报社的路不长,散席后大家低着头悻悻地走着……

    生活总是充满着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12月22日晚,我在万达影院看《十月围城》,接到智琛兴奋的电话:阿涛与雪莲不走了。我说好。心里一阵激动。这6人中他俩留下来太重要了!一方面他们是编辑团队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对稳定军心大有补益。

    智琛说,你跟他俩发个短讯吧。我说好。短信很短:周总说你们不走了,甚为欣慰。

    阿涛回短信:谢谢领导情深意重。以后我们会安安心心工作,争取不负所望。

    雪莲的短信更让人感动:我们俩心里过不了自己那关,觉得很愧疚。您放心,既然决定留下来,以后会安心工作,无怨无悔。经过这次选择,我们也成长了不少,几晚都没睡好,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

    元旦放假3天,4号上班。陆社听说阿涛与雪莲不走了,也十分兴奋。跟我说:想请他俩吃餐饭。5号中午,在报社后面的湘菜馆,陆社亲自拿一瓶私藏茅台酒带到宴席上,我和智琛、乐瑛作陪。此时我才知道,他俩对于是否去“南都”的事情十分挣扎。12月18日接到“南都”通知当天,本是雪莲的生日,结果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后来他们认定虽然去了一个好报社,但不一定会遇到一个好领导。他们的直接领导周智琛对其恩重如山。他俩闹别扭时,还是智琛劝和。他们买房时,智琛也帮了不少忙。

    那顿饭,他俩喝得脸红脖子红,我很感动,也很温暖。

    元月10日晚11点,又接到智琛电话,说辞职去《都市快报》的李亚坤想回来。我说好啊。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