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是纸媒的“伤机”

(2008-09-20 11:19:55)
标签:

杂谈

今年北京奥运,举世瞩目。媒体欢呼雀跃,认为是难得的商机。现在看来不是商机是“伤机

以《东莞时报》为例,在奥运期间,我们在产品的投入上可谓不遗余力:平均每天比平时扩充了11.1个版,如今纸价上涨得历害,从每吨4800 元到现在的6200元,此成本不低;派人驻扎北京近一个月,吃住采访开销不菲;我们向京城某大报及香港报纸购买了一些内容,花了一些银子;我们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奥运促销,请促销员,买促销品,也用了不少钱。

应该说,采编的表现令人惊喜。在保持天天的常规报道坚挺的情况下,还从开幕前4天推出“奥运系列特刊”。这些特刊选取一个个独特的角度解读奥运会,可读性强,且具有收藏价值。特刊的创意源自汶川大地震期间我们推出的“地震档案系列”,当时好评如潮。我们觉得这是充分发挥报纸特点的表现方式。当然,这一次比上一次规模更大。总共做了22个特刊,而地震档案只有9个。所以,采编们很辛苦,也经受了考验。

同样吸取汶川大地震战役的成功经验,我们策划了许多活动,并与采编发行密切配合,形成互动。比如我们天天选择一个社区举办“时报趣味运动会”;天天选择一个消费场地召集读者一起看比赛的“时报邀您看奥运”活动;有奥运前夕开始运作的为没有电视的市民送电视活动;还有“天天奥运有奖竞猜”活动;“奥运宝宝”“奥运宝贝”的评选;“奥运小报童”上街卖报,等等。活动多且密,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品推部广告部就能“化到缘”,解决活动的场地奖品舞台演出促销品等成本问题。

虽然大家很努力,也非常忙,但效果欠佳。报款 收入没有增加,发行量还比以前下滑,广告收入也没预想得好。如果按照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绝对是划不来的生意。

据我们进行的东莞零售市场监测,所有的综合性报纸都下降20%左右。我问过珠三角其它地市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从广告市场来看,东莞广告量最大的《东莞日报》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得厉害。

想想也有道理。奥运是电视的盛宴。因为奥运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观赏运动员比拼的过程是观众最大的乐趣。无疑,电视是最佳选择。CTR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电视看奥运的占98%,其次是广播(18%),然后是网络(16%)。电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自然,广告都集中到了电视,特别是购买了独家转播权的中央电视台,而没有转播奥运赛事的电视台日子也不好过。因为,那段时间,大家的主要精力都去看奥运现场直播了。

其实,关于奥运是否加大报道力度,有过争议。大家一方面认为奥运可能是纸媒的陷阱,另方面又不舍得百年一遇的机会,想充分表现一下。当然,作为一张新报纸也需要在关键战役中表现表现的。气可鼓不可泻。面对年轻的战友们奋勇争先的劲头与刻意创新的精神状态,我是不忍心泼冷水的,所以,我没有极力反对扩张。

看来,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哪怕你再努力再用功,规律难以逆转。

由此,我也在反思另一个问题: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虽然都属于重大事件,但前者是突发性的,不可预知的;而后者是常规性的,可预知的。那么,前者更容易出奇制胜。遭遇战不一定是实力的比拼,有可能是速度勇气 信心的较量,是“亮剑”精神的体现。而常规战不太好打,大家准备得都会很充分,它更多的要靠真正的实力。那么对于中央省级媒体而言,像地市报这样缺乏财力,缺乏人才,缺乏渠道,缺乏资源的弱势媒体,我们更应该注重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对于常规战不宜硬撼,应该避其锋芒,走讨巧路线。《东莞时报》两大战役的得与失颇能说明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