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杨锦麟惹得祸,他的《有报天天读》(凤凰电视中文台)风行神州大地后,读报节目一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比如早上打开中央台一套二套都在读报,当然《马斌读报》影响力大点;又比如在广州,本土电视有三四档类似的节目。全国范围来观察,更是多如牛毛。
读报节目形式简单:一个人,一堆报,就可以“开牙”。进入门槛低,成本也不高,又有市场,自然走俏。恰似会作文不一定当作家,会耍嘴皮子不一定都能说相声。门槛好进的项目,往往做精难。
现在的读报节目普遍存在着以下毛病:形式大于内容,作秀大于读报。具体表现在主持人过于调侃,花里胡梢,哗众取宠,缺乏真诚;其次,点评不到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不一而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像漂
在河里的船总也到
不了岸。读报节目的卖点在点评,点评的质量决定了节目的质量。点评人的水平又决定了评点的水平。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看了不少人读报,喜欢两个人:杨锦麟和陈扬。前者美名天下扬。后者是广州电视台读报节目《新闻日日睇(粤语,看之意)》的主持。曾有记者问他:你和杨锦麟谁厉害?他够胆说:在全国他厉害,在广州我厉害。陈sir确实牛。他的牛建立在成功与自信之上。《新闻日日睇》创造了8个月收视率上升6个点的奇迹。在广州,陈扬绝对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出街,随时有人与其打招呼:陈sir,我们喜欢看你的节目。他的观点可以左右民意。比如他说鸡鸭鹅的头聚毒,第二天,肉菜市场的这类商品的销量便锐减,等等。陈扬和他的节目还当选2005年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主办方《新周刊》的评语为:把演播室搬进办公室,让主持人退居为“街坊”,形式极简的背后激荡的是对草根民生的高度关怀。家长里短絮叨,语露锋芒的时评,以拒绝正襟危坐的方式,以方言的先天性亲和力,严肃而实在地讲述着一个城市发生的故事。是的,平民视点·平民语言·平民态度·
平民立场铸就特有的亲和力;市井生活·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长里短形成的贴近性;加之辛辣·幽默·诙谐的评论,热嘲冷讽,喜笑怒骂,都是陈扬的杀手锏。年过50的老陈就像爱唠叨的街坊那么亲切,大家喜欢他罗嗦,因为他说到大伙心坎上了。或许,这就是老陈与老杨的分别:一个是低姿态的本地视角,一个是高姿态的全球视角;一个追求贴近性,一个追求权威性;一个俗,一个雅;一个小,一个大;一个窄,一个宽;一个低,一个高。但他们都获得了成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分众的时代,要么面向高端,要么走向低端。老杨和老陈针对不同的群体都赢得了胜利。
有趣的是,杨锦麟和陈扬都是年过半百的长者,曾经沧海的经验,无情岁月的积累,使他们拥有年青人难以比肩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他们的老到与沉稳更适合类似的新闻点评节目。于是我们应该反思读报节目的选角问题,太年轻的家伙是否合适呢?依我看,读报不是综艺,需要学识,需要积累,需要成熟,姜还是老的辣 。
前一篇:京华时报,曾经热恋的情人
后一篇:哈桑,懂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