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卡拉OK:从“城市笔记”“胡同”到“百味”

(2005-10-17 18:15:27)
分类: 一点点工作体会

  “城市笔记”、“胡同”和“百味”分别属于《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重庆商报》的副刊版,虽然版名各异,内容定位相近,均为富有真情实感的小短文和小漫画构成,而且都很受欢迎。三张报纸我都工作过,我与3个副刊版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缘分。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扯一扯。

  三个版都很火

  1997年1月1日, 《南方都市报》获得正式刊号出日报,我担任副主编,主管专刊部。专刊部一位叫宋季华的编辑推出了颇具创意的“城市笔记”副刊版。

  2004年12月31日,《南方都市报》出创办日报八周年(1997——2004)特刊——《八年》,第28页记录了“城市笔记”的光荣历史:

  “如果把《南方都市报》每天厚厚的近百版内容比喻为一桌丰盛的山珍海味,那么,‘城市笔记’版仅仅是一盘‘蒜蓉青菜’而已。

  “但是八年来,这盘‘青菜’,却是‘食客’们一致公认的南都招版菜之一——8年中,不管《南方都市报》怎么扩版、改版,‘城市笔记’的版名、风格甚至版式,几乎都保持不变,是名副其实的‘长青菜’。

  “1997年的‘城市笔记’只是每周一版,1998年扩为每周二版,1998年扩为周三版,2000年,随着它在读者中的口碑越来越好,在《南方都市报》扩为72版时,它也随之扩为每周5个版。现已拥有固定栏目40个,基本上囊括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笔记’的成功,使它的‘克隆姐妹’纷纷在全国新锐媒体或改版的副刊上落地生根,有的干脆就直接沿用‘城市笔记’的名称。

  8年中,‘城市笔记’已三次结集出版,而且不久便销售一空,创造了报纸副刊结集出版的奇迹。”

  我想补充一点,《南方都市报》创办之初,发行疲软,每天印两万份,实销只有可怜的几千份。报纸影响力欠佳,编辑约稿很难,我主管的专刊部其它版版主整天愁眉不展,但“城市笔记”的来稿则如雪花般飘来……

  2001年3月10日,我和朱德付北上首都筹备创办《京华时报》,他主管采编,我主管发行。当时,我们有一共识,要把南方一些先进的采编理念与经营模式带过去。新创刊的《京华时报》特意设计了克隆“城市笔记”的“胡同”版,当时好评如潮,许多处于销售一线的发行员向我反映:不少读者就是喜欢我们的“胡同”版而购买我们的报纸。为此,我建议德付增加“胡同”版,后来,“胡同”版从原来的每周5期,增加至天天亮相,即使在节假日,报纸缩减为16版、8版,也要有“胡同”。并且是《京华时报》为数极少不允许登广告的版面之一。2002年6月,北京世纪华文报刊营销策划公司进行北京综合类日报读者评价调查报告显示:在京华时报的固定读者群中,11.92%的读者第一购买原因是其文化版面——“胡同”和“专栏”。因而,有人撰文《胡同——京华时报最具品牌特征的版面》(2003年7月2日千龙网),将“胡同”的地位抬得很高。

  2004年6月,我到重庆商报汇融集团任职,在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上,我建议社长将“胡同”移植到《重庆商报》,后来我又向执行总编江地力荐该版,得到他们的首肯。2004年7月20日改版时,《重庆商报》诞生了类似“城市笔记”“胡同”的副刊版——“百味”。当时,一周有几个副刊版,包括漫画版、收藏版等。我建设取消几个受众面窄的版,多增加“百味”。因为副刊版有限,从市场角度出发,应该充分利用每个版争取更多读者。后来,“百味”增加至每周3个、5个,直到2005年元月开始,每周6个版。

  如今,“百味”已成为《重庆商报》的招牌菜,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函盛赞该版——

  一位叫伍瀛的读者说: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商报的“百味”版了。因为它在我紧张之余放松了我,常给我许多欢乐。重庆人向来直爽,向来笑话多。好笑之事,说不完;奇异之事,频频出现。人生百味尽在于此。

  重庆南岸区的胡雁冰对“百味”版更是珍爱有加,他说:我对“百味”的关注始于去年10月16日。我收集了那以后的每一期。由于没编期数(因此建设你们可否编一个期数),不知我是否收集齐?

  重庆市66中的肖婷婷同学来信说:我们订商报已经两三年了,还从未发生过争到起看的情形。自从“百味”出现后,一份报纸竟成了抢手货。一家人常常遭一个笑话逗得人仰马翻。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生活,真是安逸!

  ……

  成功定位:文学卡拉OK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一个产品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定位。“城市笔记”“胡同”“百味”的成功,首先是内容定位的胜利。

  《八年》是这样表述“城市笔记”的定位的:

  “城市笔记”一出世,它的定位,便是对传统报纸副刊的一种颠覆,提倡“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内容上,对纷纭世相踏实地记录,嬉笑怒骂,来源于生活而不高于生活,不丑化,更不美化;形式上,秉承《世说新语》式的简约、口语化写作文风,响应“快餐文化时代”的需求,力求在几百字内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讲述清楚,不矫饰、不夸张,杜绝拖泥带水或无病呻吟,完全实现了跟读者的“零距离”。

  2005年元月21日,《重庆商报》“百味”版刊登了读者陈德军撰写的《百味铭》:“文不在深,幽默则成;词不在精,易懂就行;斯是方言,讲的实情,看本土故事,阅世间风情,读者开心段段,往来社会圈圈。可写身边事,可以传古人。无言情之乱耳,无长篇之劳形,每人皆可写,窃取不得行,小风子(注:百味版编辑)曰:“投稿百味就成。”

  该文准确生动地道出了百味的特色。

  如此定位的专版自然受众面广,作者面也广。一是易读,小短篇,挺精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心理。身处信息爆炸,噪动不安的时代,很少人愿意沉下心来,啃长篇大论,还是“短平快”易于接受;二是好读,故事多为作者所见所闻,真情流露,读者感同身受,极易引起共鸣;三是易写。文字不用长,语言不必很有文采,讲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情绪一种趣味即可,谁生活中没有几件有意思的事儿?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这类副刊降低了作者的要求,使每个人都可能实现作家梦,恰似文学卡拉OK。重庆一位叫李明远的读者说得好:许多无名作者都可在“百味”里登台亮相,它无疑是培养和挖掘新作者的摇篮,也是扩大商报副刊作者群的活跃大舞台。“百味”版编辑为征稿启示起的题目很到位:每一位读者都是作者。

  从发行角度看。类似“百味”的副刊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读者爱读,作者爱写,消费者众,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发行。

  综上所述,“城市笔记”“胡同”“百味”缘何走俏市场肯定有了答案了。

  如何保持新副刊的吸引力

  类似“城市笔记”的新副刊正呈星火燎原之势全国蔓延。比如北京市场,善于跟风的《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推出“段子”版,与“胡同”极似。有趣的是,其创办者张凌(已离开)亦为早期《京华时报》“胡同”版领导者。在青岛,《青岛早报》2004年开办类似副刊“五月的风”同样好评如潮;在重庆,办报市场意识极强的《重庆时报》,显然感受到“百味”的影响力,于是于2005年3月24日推出类似的“城市语文”版……。总之,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市报都掀起学习模仿新副刊的浪潮。

  版面定位的简单克隆是容易的,如何保证这类副刊内文的质量,使其经久不衰,读者爱看却是困难的,需要编者动脑筋,下功夫。

  首先,应该坚持精选稿件,精编稿件,真正将有趣鲜活、真情实感的好稿件见报,而不要成为“垃圾收购站”。大量业余作者文字水平、作文能力较弱,可能说的事儿有意思有价值,但表达得不好,如茶壶煮饺子,有料吐不出。编者要不怕麻烦,精挑细捡,并帮其润色加工,提炼升华,需要扎扎实实的笨功夫,来不得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否则会遭到读者与市场的惩罚。

  忌长风是此类副刊必须把握好的。不然会影响信息量,影响读者兴致,倒置定位走形。短小精焊的原则必须遵守。

  红花绿叶两不误。除了主打文章,此类版面有不少“插科打诨”的辅助产品,如有的文章要配图,有的开设漫画专栏(像“胡同”期期有《混沌村》),有的配有小游戏小笑话。这类“边角料”要经营好,使版面丰富活泼,卖点多多。

  重视策划不断创新也是版主必须努力的。除了常规内容外,编辑还要多动脑筋,策划变量内容,常变常新,读者不闷。比如《重庆商报》“百味”版在2005年春节策划了征集春节短信活动,每条“短信”付10元钱,可通过电邮、手机等形式供稿,效果很好,读者纷纷来稿。此策划与版面定位吻合,增添了节日气氛,值得推广。再比如近期刘仪伟出版笑话专辑一书《刘仪伟鞠躬》,“百味”版及时连裁,读者叫好。总之,编辑们要学会旧瓶子装新酒,花样翻新,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副刊的思考

  纵观近些年的报纸改革,往往对于硬新闻制作的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多,而对于副刊的创新则缺乏成功的案例,也鲜有思考与总结。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报人,我们经历了报媒的急剧变革,非常清楚以《新民晚报》“夜光杯”和《羊城晚报》“花地”为代表传统报纸副刊基本上属于“名家写,写名家”或者“名家写,写大家”的模式,小说、散文与诗歌是传统副刊的主打内容,追求文章的立意深度,谋篇布局的精巧,以及文字的漂亮,使传统副刊只能成为少数名作家的乐园,一般作者只能望而却步。以“城市笔记”“胡同”“百味”为代表的新型副刊,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读者面,使窄众变为宽众。同时,也降低了作者进入的门槛,从“一小撮”变成“一大群”,其意义非同寻常。它告诉我们:如果副刊定位准,会极大地促进读者关注度,提升发行量和增强品牌美誉度。

  其实,副刊有许多创新空间。比如吸引各行各业写手的“专栏”版办得好,能吸引不少高档读者群。在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的报纸副刊能养活一批专栏作家,在国内这种势头也发展较快,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为代表的报纸天天有专栏版,培养一批新的写手,沈宏非、赵赵、黄爱东西等一批专栏作者声名远播,频频出书,也说明此市场的生机勃勃与无限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将会出现一批靠专栏为生的职业作家,所以,报纸副刊要有意识培育此市场,办好专栏版。

  再比如,动漫专版在国内基本上是传统的漫画内容,刊登的多是以华君武为代表的讽刺漫画作品。与现代社区中年青人的读图趣味相距甚远。我们的漫画版明显存在脱节的尴尬。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报纸,而亲近互联网与动漫。报纸有必要办出吸引这一代人的版面。如何办好现代动漫版同样是值得探究的。

  总之,副刊可发挥与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采编在实际运作中去努力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