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军波的发行冲动

(2005-10-17 17:06:00)
分类: 媒体文章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北京)陈利华

  谭军波简介:1986年进入《南方日报》社,历任体育、娱乐、经济、社会新闻记者。1994年任《南方周末》北京站站长,1996年到《南方都市报》,一年后负责发行,把一个只有1000订户的报纸做成知名大报。

  人生路上两次重大的角色转换

  关于报业经营,谭军波有切身的体会和感觉。他是从1986年进入报纸这个行业的。1987年,他进入了《南方周末》,可以说,他是伴随着这棵小苗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1996年年底,他离开了《南方周末》。1997年,他任《南方都市报》采编部副总编,后主管发行。2001年3月,他又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到《京华时报》做发行,这时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他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谭军波认为这10年对他的锻炼很大。当时,他做的是娱乐记者,做了一些批评央视春节晚会假唱的专题。后来,他被调到了一版做编辑,主要做社会新闻,做了一些重大的报道,诸如广州火车站、深圳大爆炸等等的报道。1994年,他到了二版“经济与人”做编辑。当时的报纸,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文化新闻报道等居多。一份周末报,做经济到底行不行?他们所做的经济,侧重把经济软化。从此,掀起了经济新闻软性化的热潮。

  1994年到1995年,谭军波任《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的站长,也管经营。1996年,《南方都市报》创刊,开始是周报,一直不景气。后来,1997年改为日报,他做副主编,主管财经、体育、娱乐方面的报道。做了半年,就去做了发行。

  当时,他已经做了15年的报纸,后来,他决定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到《京华时报》做发行,这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为此,他背水一战,辞职,然后,北上!

  大受众需要大发行

  他认为,在目前的报业环境下,非常需要有采编经验的人介入发行。

  首先,要改变发行人地位低的尴尬。在传统报社体制的三轮——采编、广告、发行中,发行没有地位,是弱者收容所。而当时的发行理念为“酒量就是发行量”,发行经理常常与报商联手内蚀外盗。即便现在,发行对内容的设置反馈不明显。报社决策层全是采编出身(《京华时报》的财务总监是副总地位),而报商基本上是走投无路的人才来做。谭军波掌控的《京华时报》要求编辑有市场策划意识和时效意识。

  他认为,策划体现在寻找大受众上。北京报纸新闻版面不足,副刊化太浓,缺少消费诉求,违背了报纸的本质。而北京人的阅读习惯很好,对新闻有市场要求,所以《京华时报》就集中做百姓新闻,副刊只有两版——“胡同”和“专栏”,做读者自投稿件,效果很好。时效体现在新闻上版速度上,晚上11点完成头批版面,早上4点全部出版。他们对于流程的管理非常严格,赏善惩恶。提出“读者不会为一个新闻而决定买哪家报纸,时效第一”。

  其次,要有效地协调采编与发行的矛盾,形成互动。

  谭军波认为采编和发行需要沟通。报纸就是一个产品,媒体制作就是一个生产车间。营销与产品制作不是矛盾的。建议要及时反馈,及时地进行调整。他做发行的时候,就与采编部门积极沟通。这样,发行能够定期反馈读者意见以及市场意见。

  他认为采编人员的发行意识还体现在以下方面:1、记者、编辑有意识地采写和策划选题。2、记者、编辑要有实效意识。抓市场卖点,有的东西就要放弃。《京华时报》就有一个副刊叫百姓写自己身边的故事,这与传统的副刊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副刊是名家写名作、写美文。而《京华时报》为了捕捉更多的人群,就请大众写大众。《京华时报》副刊本来没有周六、周日版,但是,后来又加上去。为什么?就是为了给大众一种满足感,让大家喜欢去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