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在京华时报的日子 |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6-26/Img210231937.jpg
主持人吕文:北京这边今天请到京华时报的副总经理谭军波先生,您多年在传媒行业里面闯荡,曾经在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工作多年,还担任过南方都市报的副主编,但是您为了突破发行瓶颈毛遂自荐自办发行,使报纸发行量翻了十几倍。您现在是否能以亲身经历讲讲京、沪、粤的媒体差别。
谭军波:首先感谢搜狐公司和新华在线提供一个机会给我和网友们交流。我在南方日报干了15年,一开始在南方日报记者站做记者,后来在南方周末呆了10年(87年到96年),中间在北京记者站呆了两年,后来去做南方都市报做副主编,我们当时日实销量只有4000多份。当时做采编的人很困惑,报纸没影响,采访没人理,约不到好稿,经营上不去。我们过世的总编关健曾说,他下班要迟一点走,当时有人认为南方都市报是一个黑洞,那时候痛切感到发行对采编的制约太大了,那时候毛遂自荐做发行。做发行之后就没有回去,感觉可以施展的天地太广了,后来一直在这个行当干下去。后来我又直接参与到南方日报自办发行。2001年3月,京华时报创办,我带了二十多个人到北京来做发行。
我提一些观点,供大家探讨。我记得一位学者分析过上海跟北京两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特点,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认识,我想用六个词来概括三地的特点,北京是大气跟土气,上海是洋气跟小气,广州是秀气跟俗气。北京有最豪华、最现代派的建筑,但是三环以内到处可以看到很破烂的平房、四合院。北京聚集了全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同时北京很多市民是很穷的,所以在消费上形成两极化状态。有钱的人钱来的很容易,花起来很随便,大手大脚。同时还有一些比较底层的草根阶层,每天吃窝头就咸菜这样的人也不少,跟广州不同。广州那些市民天天去茶楼喝茶,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北京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容性很强。
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词概括北京传统的市民文化,用“贫”和“爷”字可能可以概括。贫就是能侃、吹,象征嘴巴特溜,“爷”就是一种虚假、一种傲气,在北京拉板车的叫板爷。有一句话说北京人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这样的主儿比较多。北京的市场很大,有几百个媒体都在这里,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饭吃。在广州大浪淘沙,很多媒体不可能生存很好。北京的人文特点反映在北京媒体的经营上有一些突出特点,北京特别讲究关系。北京的拼点公司在广州、上海是不可能的,就是利用特殊的关系拿到特定的折扣在市场上放出去冲乱广告市场,这类公司在北京很多。北京是政治中心,很多事情在广州和上海可能做不到,在北京可以做到。京华时报体制创新的尝试在北京可以通过,这也是关系的因素。
有一些在广州无法生存的媒体,在北京往往通过关系可以维持下去或者苟延残喘,这种现象也有。北京有一些媒体的专业人员希望通过办报,终极目的是步入政坛,在广州大家职业报人的意识感特别强。我在南方周末做编辑的时候经常到北京约稿,那时候感觉北京的好稿都到了南方去,反而北京当时给我感觉那些唯我独大编辑的约稿意识不强,有时候亲朋好友的稿件会在他的自留地上经常出现,自己经常去填填空,凑几篇稿,造成有一些版面质量不高,有小团体文化的色彩。原来在南方周末的时候,早期南方周末的灵魂人物左方说了一句话,我们是三流人才办一流报纸。北京的副刊化倾向比较严重,京华时报当时定位32版新闻版,只有两版新闻版。对北京都市类的报纸有一定的冲击力,当时北京副刊化倾向严重,现在都在改革。北京都市报市场竞争加剧之后,大家纷纷改版,都加强了新闻性。
北京相对上海来讲,创新意识比较强。比如北京周末报热的时候,北京青年报有青年周末,都市报热的时候,信报、晨报、京华时报纷纷出炉,《精品购物指南》带动消费报纸类的热潮,《中国经营报》带动新的财经媒体的热,后来包括《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是看到《中国经营报》的新面貌之后才跟风的。《环球时报》带动国际新闻类媒体的发展,包括后来北京出现新华社的《国际先驱导报》、《世界新闻报》。北京媒体一有什么风马上跟,广州这方面表现也很明显,但是上海在这方面比较弱。
上海城市很洋气,但是上海人比较小气,或者太精细了。我们用精明、挑剔、精致时尚、怀旧、崇洋这些词来概括上海人的特点。上海的小资市场非常大,他们学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出了《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上海星期三》,这类小资媒体能够存活,跟它的人文环境是吻合的。现在在北京都市报越来越强大,原来的《精品购物指南》受到很多冲击,在广州这类报纸根本没有市场。曾经有些报纸在广州想办这类报纸,最后杀羽而归,根本办不了。上海管理媒体的领导不太允许下面的媒体进行同质化的竞争,比如《新闻晨报》在上海一枝独秀,是寂寞无对手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主管领导造成的。《新闻午报》是综合性报纸,主管领导要求做消费类和文化类的新闻做主打新闻,不许做硬新闻。在上海要申表一个与《新闻晨报》同样的都市报,难上加难。计划味浓,大家都有钱赚,日子比较好过。但是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出不了好的媒体和优秀的传媒人的。上海媒体呈现出一种传统、守旧,缺乏创新的形态。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人采访童兵教授,他说上海媒体报道面太窄,少说全国语言,少报全国新闻,很不大气,另外只说好不说坏,即便说好也是以自我为主,不说别人好,这样造成束缚了上海市民的眼光和意识。他还批评《新民晚报》的版式,是旧上海的样式。上海的版面缺乏像北京、广州大家不断在创新,不断走端庄大方的路线。上海人其实非常聪明,而且各行各业出了很多拔尖人才,但是在媒体业是一片箫条。我在上海听到业内有一些人说,上海一位领导说,上海的媒体比其它行业要落后五年以上。上海从业人员说,我们是用五年的落后来换取其它行业先进的五年。所有人几乎认定,上海的市场好,机会是最多的,上海的读报市场确实很好,人口比北京密集,文化素质很高,消费力很强,消费市场是最大的,每年130到160亿的广告市场。用一句话来形容,上海媒体的天空飘浮着计划的灰尘。
广州岭南文化中市场的意识、服务的意识非常强,非常鲜明。加上毗邻港澳,容易接受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市民成熟和政府的成熟,市场的成熟使传媒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市场感觉特别好。它的办报水平高于北京和上海,是领风气之先的传媒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有国内广告量最大的,探索党报市场化的广州日报,有十多年都是全国省市类报纸党报发行量最大的,而且是自办发行成功的南方日报,还有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孙志刚事件现在是炒得最热,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但能够在广州曝光,说明广州的舆论监督环境好。但是广州的市场小,加上报业竞争非常惨烈,各报之间的利润越来越薄,大家做得非常累,非常辛苦。另外广州偏安一隅,影响力小。
概括三地的媒体经营风格,北京是关系经营,上海是计划经营,广州是市场经营。
竞争程度的强弱决定媒体质量的强弱,三地比较来说,广州竞争最激烈,广州三大报业集团有史以来互相竞争,你出点子我想个点子,互相展开竞争。在北京京华时报介入之后真正出现三国演义的格局,我感觉只有三国演义的市场才能提升报业的水平。北京的市场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报纸越来越厚,报纸质量越来越好,大家不断在改革,在营销手段上不断采取新招,加速北京传媒经营水平的提升。上海要加速它的提升,我觉得政府有意识扶持第三方,可能这样的竞争才会真正展开,大家的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上面谈的是感性认识,很多不一定准确,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主持人吕文:刚才有网友想问谭总两个问题,以您分管发行报社内部的管理角色,您对京华时报决策的影响有多大?发行部门在报社内部的角色是什么?
谭军波:发行就像一个人的咽喉一样,头是产品,下半身是广告,但是发行是咽喉,决定报纸生死存亡的问题。京华时报从一开始就关注发行,我从采编转到发行之后,痛切感觉到在很多传统报社里面对发行太不重视了,发行的从业人员水平太低。当时我有两个观点,我呼唤多一些采编制作人员介入发行,呼唤在其它营销领域非常优秀的经营人才进入发行,共同提升中国传媒的发行水平。京华时报在发行的重视程度,可能是所有的报社都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