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在京华时报的日子 |
谭军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以前我当记者时,一提起报社发行部,大家都摇头。有人说:没本事、需要照顾的人才去搞发行哩!后来了解了,还真是那么回事。发行部的人文化偏低,素质不高,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多,有真凭实学的少。这也难怪,当时报纸交邮局发行,报社发行人员只是陪吃陪喝的主儿,一年到头,就是大收订时像钦差大臣一样到下面溜达溜达,花天酒地胡吃海喝一番。可想而知,发行人的地位不可能高到哪去。所以,传统报社一般规律是:编辑部老大,发行部门属“二奶养的”,被人看不起,谁也不愿意去。
现在似乎情况越来越好。主要是因为自办发行,
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销售命脉,自组网络发行本报。于是发行人的角色算是真正归位了,变得举足轻重了,不再被别人轻视了。表现在高素质的人愿意或者被安排加入了发行团队,特别是一批优秀采编人员的加盟,提升了发行人的地位。二是体现在机构的设置上。一些新兴的报社或勇于改革的老报社,有意识提高发行的地位。原来是发行部与编辑部下面多如牛毛的诸如文艺部或者体育部是平级单位,现在有的报社将发行中心与采编中心,广告中心三个部门并列。机制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了。本来采编部门就是生产车间,发行、广告是营销部门,大家的地位同等重要,没必要厚此薄彼。传统的报社有太浓重的“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而在报业市场竞争残酷的状态下,“以销定产”才是“主旋律”。同为市场报纸,质量也相差无几时,营销质量便显得更为重要了。应该说,我们的传媒市场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在国外,传媒老板就叫发行人,营销的份量可想而知。
回想当初我“转行”干发行时很有意思。之前,我是《南方都市报》副主编,主管财经、娱乐、专刊版块采编工作。因为持续半年只有几千份的实销量,我们办报的觉着特没劲,记者出去不受欢迎,编辑组不到稿,队伍有些疲软。当时,我一时冲动,毛遂自荐请战,千斤重担挑上肩。下了海才知水深。自办发行是新生事物,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寻,没有多少人才可用,确有“摸着石头过河”之感。许多人笑我傻或不理解:新闻干得好好的,为啥跑去抓经营?如今看看我的周围,不少优秀的编辑、记者与我一样成为发行人,我觉得挺好。熟悉产品制造的人从事销售,肯定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做过采编的人搞发行,也便于发行与采编的沟通。办报需要来自销售第一线提供的准确科学的市场信息反聩,以便及时调整办报方向,没办过报的人容易被编辑部老大看不起,办过报的人自然容易说服同事。作为市场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报业,真的需要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介入发行,才能把发行事情做好。(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