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兰亚红 深圳报道
每年春运,大批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背起行囊,加入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据相关数据,这些农民工已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占到城镇人口比例的23%左右,但他们却鲜有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如果扣除掉上述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人口数,我国的城市化率就会下降至38.5%。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区可持续发展局首席基础设施专家刘志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应加快扶持中小城镇发展,在财力、政策、规划等方面向中小城镇提供支持。
记者: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观点认为存在着农村人口“被城市化”、土地资源浪费、农民权益被侵占等问题,应大幅度放缓城市化速度。但也有专家认为,正因为存在上述问题,所以更应加速推进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对此你如何来看?
刘志:中国城市化当前面临的尖锐问题是,特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带来交通极度拥堵、空气污染、水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地价和房价的过快增长,造成高端人才蜗居的扭曲现象。
反观中小城市,由于政府在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城市规划能力方面均比较薄弱,教育、医疗、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高端人才外流,甚至很多本地人口也本着“宁愿自己牺牲,也要保障下一代教育”的理念,选择到大城市去居住。而GDP竞争带来的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恶化、寻租腐败等问题,在中小城市也普遍存在。
国际上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极力地改善中小城市的生活环境。从经济角度来说,这样可分流大城市人口进入中小城市,缓解特大城市的压力;从社会角度考虑,提高内地中小城市生活水平,以人为本,也应该这样做。
记者:在中小城镇发展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有什么先进的经验?
刘志:比如哥伦比亚,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最近这几年,城市化水平发展非常快,现在已达到75%。哥伦比亚对于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其中央政府在中小城市的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
巴西中小城市十几年前的基础设施非常差,巴西中央政府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来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政府提供补贴,但补贴不是说政府仅仅拿钱建好基础设施,更注重的是效果。比如水系统工程建好之后,要让供水和废水处理直接起作用。供水到家庭之后,政府的补贴才到位,效果达不到政府就不给钱。这样一来,中央政府的补贴就直接促成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的服务环节上加强管理,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印度。中央政府拿出一笔资金,小城镇要拿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与国家的发展目标须一致。各个中小城镇互相竞争,谁发展得好,政府就给予他一定的支持。这些小城镇发展起来之后,也给其他城市带来了示范作用。这样就可建立一个很好的政府指标评价体系。
记者:世界银行从2005年开始,把贷款转向了中国内地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积累了哪些经验?世行在中小城镇的投资上有哪些优势?
刘志:这几年,世界银行正在做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项目,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一是中小城镇不能仅发展基础设施,还要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方面同样发展;二是小城镇政府应集中财力在基本的市政服务上;三是在财务和环境方面重点建立问责制,由上级政府和小城镇的公众来监督;四是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小城镇的支持应建立在小城镇“多部门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利用这个渠道促进小城镇在计划和规划上提高素质。
世行在与地方合作的过程中,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带入了中小城市,让地方政府更好地运用资金。只要合作过一次,地方在资金管理、采购、规划、施工质量等方面,就会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