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张晓赫 北京报道
被行业调控“以时间换空间”所误伤的“刚需”正迎来合理释放的积极信号。
日前,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央行表态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满足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
自此轮行业调控开始,这是金融支持体系首次体现对普通商品房建设和首次购房的支持,其所蕴含的微妙调整信号,更是被市场解读为,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的多方博弈与精细化调整。
“我们认为政策将从过去的全面打击,逐步转变为对‘刚需’的温和支持。稳定并合理释放将成为后期政策风向。”海通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涂立磊认为,政策有望将信贷引入普通住宅开发贷和首次置业按揭。受此影响,地产板块在消息传出当日一路飘红。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信贷的全面松动,鉴于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整体环境并未放松,工行总行信贷人士向记者表示,“开发贷会延续‘区域+名单’的双重考核,且会收缩部分到期信贷;住房按揭贷款在收益上并无优势。全年的地产相关信贷应该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招商地产人士也进一步认为,政策对地产整体从紧的基调不会变,“刚需”的缓步释放,多是出于协助经济“软着陆”,不足以支撑楼市回暖。
“刚需”解压
在前述央行会议中,稳定“刚需”成了最大的焦点。在会上,央行首次提出要将普通商品房建设信贷、首次置业家庭信贷需求列入重点关注领域,予以支持。
央行有此表态并不意外。有迹可循的是,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策层便提出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并且,在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同样表态“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支持居民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贷款需求”。
住建部、央行相继对支持“刚需”的表态,包括涂立磊在内的大部分市场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在贯彻、细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同时也说明政策层对普通商品房建设和首次购房的支持信号已从行业层面扩大到金融支持体系。
“这不涉及行业放松,增加供给、实施差别化的利率、照顾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是惯有的思路。”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保障房大规模入市尚需时日,但严格的信贷环境,正在使普通商品住房因为缺乏资金而推迟入市的情况加剧,与此同时,“刚需”人群也不得不面对银行水涨船高的首套房贷利率。“随着地产调控效果的初步显现,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已存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微调、细调,稳定被严格信贷误伤的‘刚需’。有保有压将成为未来楼市的政策调整方向。”
对于这一转变,农行总行个贷处人士认为,是政策层对当前市场环境多方因素博弈的结果。“保持合理购房需求,除了可避免楼市、经济大幅度滑坡,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是地方政府财力、保障房建设、地方债务安全的有力支撑。”
“实际上,政策层的调控节拍总是迟于市场需求。”该个贷处人士表示,迫于经济增长压力,一些地方政府已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整普通住宅标准等方式,自行释放“刚需”。比如,近日,安徽芜湖发布楼市调控文件,为新购自住商品房减免缴契税及对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给予额外货币补贴,打响了龙年救市第一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