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赫/文
12月5日起,央行将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超过3960亿元的资金。但这只是宏观流动性,于地产企业头顶上庞大的债务压力毫无缓解或半点关联。
时至年尾,调控经年,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之下,地产行业已是哀鸿遍野。更为难捱的是,近期监管层频频传出调控继续信号显示,即便进入明年,包括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在内的“钱途”也依然一片黯淡。
资金为王。原有的“钱途”一一关闭,精于投资打算的温州人跑路了,以楼做储钱罐的鄂尔多斯人也不爱楼了,市场的众生相之下,房企真实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要想挺而不倒,又将何处寻找白花花的银两?
债务压顶
“基本上,周围了解到的地产公司都停工了,加紧销售,新项目一律搁置。”京城的一位开发商毫不掩饰真金白银的缺失。
这是最基本的过冬方式,市场却并不一定买账。来自中原地产与wind的监测数据显示,开发商尽管控住了支出,但楼市的持续降温、开发商筹资能力的下降,却使账上资金的增加温吞无力,即将面临规模性的债务支付缺口。
Wind数据显示,剔除没有偿还压力的预收账款后,9月末上市房企短期负债合计达到4550亿元,为账面现金的2倍。而在未来3年到期的长短期债务中,有接近半数的资金将在明年到期。
然而楼市的销售状况却不给力。根据中原地产数据,11月中旬,8个重点城市的新房成交量较今年均值减少10%。其中5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较前4周均值减少29%。Wind公布的三季度数据也在提示销售疲软带来的回笼压力。三季度,反映房企当期销售状况的预收账款仅增加606亿元,环比下降33%。
与此同时,受信贷收紧、资本市场关闸、市场借贷利率高企影响,房企的财务状况正在显著恶化。
这不得不让市场警惕地产企业明年资金债务的兑付风险。而这种担忧,正是地产信托遭遇叫停的首要因素。
从今年5月起,银监会接连窗口指导,直言信托公司必须对地产信托的兑付风险自兜。措辞严厉之下,业务凶猛的信托公司不得不主动暂停了地产信托的发行。
这对房企的打击不言而明。由于主要资金筹措渠道的收紧,高盛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非龙头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均继续恶化,扣除“招保万金”后的净负债率为72.8%,再创历史新高;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现金覆盖率指标普遍恶化,扣除“招保万金”后的覆盖率为95%,仅好于2008年最差水平。
根据其测算,以2011年6月为起点,未来1年,剔除“招保万金”后,115家上市房企的整体资金缺口约1329亿元,基本相当于2011年6月时的现金总量,这一缺口比2008年6月时还大。
更有券商的分析报告预测,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需求将达到10.84万亿元,而包括开发商自有资金、商品房销售、银行贷款以及信托等途径,房地产企业只能筹集9.49万亿元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目前的口径计算,明年的全年开发商的资金缺口将达到1.35万亿元。
各寻“钱途”
除了卖项目、卖地金盆洗手,在地产与金融双调控的夹击下,地产企业还有哪些途径能获得企业赖以生存的真金白银?
在内地房地产企业前10月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仅增长了1.0%,自筹资金的增长却以高于30%的速度飙升。
曾在今年上半年大放异彩的信托产品,在年中已经熄火。在民间投融资担保乱象频出之际,监管相对宽松的私募基金逐渐成为新型地产融资业态的合适载体。
与信贷和信托规模的萎缩成反比,今年的私募基金正在爆发近年来的最好行情。自年初起,越来越多的房企探索改变原有的融资模式,以成立或参与成立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方式向民间募集资本;此外,一些传统的基金管理公司也看准房企的融资困境和市场的投资渴望,转型参与房地产私募基金的设立和募集。由此,构成了房地产私募基金爆发式增长的行业背景。更有顺势者,信托公司、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多方参与的双GP合作也已经出现。
而在行业观点中,相对于过去两年私募基金的冷清交易,2011年才算得上是私募房地产基金募资、投资集中发力的一年。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三季度共有61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基金数量为上季度及去年同期的2.18倍和2.65倍,打破单季募集到位基金数量的最高纪录。其中,房地产领域以18起投资案例和12.69亿美元的交易规模跃居各行业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榜首。
与此同时,寻求与外资接轨也成为了房企寻钱的另一得力路径。
尽管进入下半年以后,热钱回流、做空中国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甚至10份单月的外汇占款快速下降为近4年来的负增长,但无数的投资案例以及具体数据显示,大量的境外资金依然在内地的楼市衔枚夜行。前10月,地产行业利用外资的增速同样飚过30%。
2010年下半年以来,海外资金与国内房企合作,或成立基金或注资开发项目,案例不断浮出水面。
市场更是传闻,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已经与香港开发商以及地产代理秘密见面,计划成立房地产投资基金,伺机投资中国内地以及香港的优质地产项目。若属实,这将是对内地房企融资信心的又一次提振。
与此同时,融资环境的普遍紧缩之下,更多二三线的城市在攻坚项目、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中,也正在向外资倾斜。这直接促成了前10个月利用外资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以海南为例,今年1~10月,在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全部财务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部分多达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倍。
此外,大量单兵作战的境外资金也在择机进入。11月28日,新加坡嘉德置地等外资房企在重庆斥资约65亿元,拿下重庆市中心两江交汇处一商业地块。这已经是近3个月来,继香港恒隆、瑞安集团、仁恒置地、和记黄埔等港资房企抄底商业地块之后,又一大手笔案例。
日前,麦格理投行也发布报告称,因为调控的原因,2012年是十年难遇的购地机会。这似乎为外资在地产市场上的扫购进行了注解,也进一步成为了与境外机构有关联或亲近的房企利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