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邱桂奇 上海报道
近日,沪上首宗按《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进行的“碳交易”在上海市能效中心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交。此次“碳交易”的买方系上海鸿泰房地产有限公司,卖方系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认购了2012吨的碳交易量,价格为每吨38元。无独有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前不久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碳交易金融化再次启航。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目前碳交易量约占全国的80%,推动上海碳交易市场适度金融化,是对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有益尝试,但真正要实现碳交易的全面金融化,目前还为时尚早。
C交易滞后
“公司主要是为旗下正在施工的项目‘浦江国际金融广场’购买自愿减排量指标,以中和项目建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建设期间的‘零排放’。”上海鸿泰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东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已有600家以上的中国企业进行了碳交易,不过其中90%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都为国际买家购买,中国国内企业进行的碳交易屈指可数。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
以浦江国际金融广场项目为例,为实现节能,其建安造价高出一般建筑物的10%,约9000万元。“如果能在前期就达到设定的节能指标,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多增加的投入可以在未来的5~15年收回成本,当然有些是收不回来的,但从社会效益来看这是值得的。”上海鸿泰房地产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助理朱悦认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表示,此前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一般是对现有老旧建筑进行技术改造和能源管理,而此次合同能源管理的创新模式则是要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前期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后期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考量能源管理,将以往的末端治理提升为源头管理。
金融化尚需时日
据了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累计实现的挂牌项目金额达325亿元,成交金额突破70亿元,自愿碳减排项目个人开户数超过21万户。
根据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议内容,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将互为首选的业务合作伙伴,充分发挥碳交易试点的市场杠杆和融资功能,推进碳市场适度金融化。
但对于碳交易金融化,多位业内专家并不看好,他们认为,目前谈金融化还为时过早。其主要原因是在碳交易的不同模式中,由企业自愿发起的自愿碳减排交易(VER
)的交易额太小,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具有强制性质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多为场外交易,而且在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后,全球碳交易框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北京环境产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认为,碳资产证券化应该作为碳交所的远期目标,但目前碳资产连一级市场的商品化和资产确权都谈不上,谈论二级市场上的证券化为时过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