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穆迪
(2011-11-02 14:49:27)
标签:
房产 |
分类: 新闻人物 |
■李鹏/文
部分标杆房企因下调房价惹来打砸事件之时,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穆迪(Moody’s)却向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给出了乐观投票。
10月24日,穆迪发布一份名为《中国大部分受评房地产开发商在未来12个月的流动性风险属可控制水平》的报告。文如其名,乐观自现。
穆迪对29家受评开发商的现金及现金流预测,基于这样一个基础情景假设:一线城市的销量大幅下降,房企无法在海外债券及股票市场募资,并且,只可延续75%的海外银行债务、国内银行贷款的再融资压力上升。
这一预测推导的“前提”可分为销售回款和市场融资两个部分。先看市场融资。海外融资受阻已是确凿事实,且基于海外融资严格、漫长的程序,其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限制无需多言。而且,正如不久前深圳一家上市房企的融资部门负责人向笔者抱怨的那样,“鬼佬的钱贵啊!”
但海外融资并不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第一途径。他们的咽喉最终还卡在银行那里,银行对房地产商的态度才是关键。否则,首套房贷款利率上调一事,不会被房地产开发商如此重视。
对银行信贷这一“基础情景”,穆迪的报告是给自己留了退路的。它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在两个重要时间节点——2008年的经济低潮、2011年的上半年,都可获得国内银行的贷款和贷款授信,因此其假设的基础情景是相对保守的。由此不难看出,信贷的事,能预测希腊国债危机的穆迪都说不好。
此时,不得不提及房地产信托。今年5月以来,房地产信托一度成了开发商的重大福音,连穆迪都在上述报告中指出,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托贷款敞口相对较低,其负面影响属于可控水平。但这个结论显然经不住追问:第一,银信合作并表监管的风头会放松吗?第二,房地产信托撬动项目开发的惯用模式有可能被突破吗?——房地产信托只是银行的产品或渠道产品之一。
此时,还可简单比较一下穆迪报告的基础情景假设,与银监会年初对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时的基础情景假设。后者当时选择的是“房价下跌40%”,现在看来,不能不说银监会的假设要比穆迪的假设“诚实”,也更易想象和理解。
推论到此,笔者最关注的不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穆迪给出的假设期限——12个月。市场融资前景一片惨淡之时,穆迪这一期限将受制于“销售回款”。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是否整体上走入降价通道尚不可知,但只要打砸事件再次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对房企去库存化的进度感到担忧。这不,中原地产近日发布的数据就显示,按照目前的库存消耗比,即使不新增供应,消耗库存也需要22个月。能不能跑赢这一预测,我们拭目以待。
前一篇:孟晓苏:以房养老推行正当时
后一篇:自行发债风险分担机制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