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晖
就在各地开发商紧捂钱袋、加速回款之际,万科却明显逆势而为。仅仅8、9两个月间,万科已在北京、合肥、广州、太原等地斥资70余亿元拿地。
细心者会发现此番反常之举恰与3年前如出一辙。2007年,正是地产教父王石率先放出“拐点论”,2008年又是万科率先降价促销,引得部分开发商跟风出货。其后曾有业内人士暗叹王石错判形势,至少也是“定力不够”。但也有人发现,彼时唱衰的万科其实是最大的赢家。
房地产“暴利”之源无非来自金融杠杆和地价升值,前者的空间已在此轮调控下备受挤压,以至众多激进扩张的房企有资金链断裂之虞;而后者通常又因“重置成本”化为无影。只有少数善作波段的商家才成为借地升值的赢家。
在过去10年中,地价与房价同步上涨。看似开发商与政府共享了土地升值的红利,但这多是一种误读——开发企业在“重置成本”过程中已将土地红利供手让给了地方政府。例如,开发商第一年以10000元/平方米拿地,两年后地价涨至20000元/平方米时,开发商本可以享受其中10000元/平方米地价差作为利润,但如果继续拿地,同样需付20000元/平方米的地价,前一轮开发的利润需被后一轮拿地的新成本抵消。所以,如果地价持续攀升,只要开发商不“金盆洗手”,就要一次次经历“重置成本”。
但地价显然不是呈直线上涨的,近十年来历次调控带来多次地价波动。嗅觉灵敏的开发商就学会利用地价波段“重置成本”,从而借势于地价下行时期拉低成本。这有些类似于股民在熊市中补仓来摊低成本。万科于2008年让利促销看似损失了利润,但因同时低价拿地,通过“重置成本”来看,利润未减,反倒因开发周期缩短而提升了资本周转率。
当然,房企敢于逆势拿地仍要冒风险。保守者会认为,与其贪便宜闯入漫漫熊市倒不如持币旁观,但万科的决策显然不是贸然行事。以北京丰台郭公庄二期项目为例,万科以3.24亿元竞得该地块,成交楼面价仅8969元/平方米。而同一区域其它项目的土地成本是1.5万~1.6万元/平方米,“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由于有成本优势,万科当然有底气。
万科的底气还源于对大势的研判。进入2011年,一二线城市商品房土地出让多不乐观,北京上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仅326.7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降幅为48.32%,上海降幅也超二成。土地市场的量价齐跌,意味着两年后上市供应的商品房将数量骤减,未来供应量的下降难道不是未来量价的有力保证吗?
万科之举,看似逆市却也是顺势而为。在政策调控下,市场低迷已成现实。聪明的做法倒不如顺民意降价回款再低价拿地,不争一时之利。而死扛的开发商多半已陷入了“沉没成本”的怪圈。
经济学家给出的“沉没成本”的比喻多有挖苦的意味。比如,某人买了过期食品,本该扔掉,但一想到自己花掉的钱就舍不得了,于是冒险吃下去。其代价往往是还要添一笔医药费。在这里,买过期食品的开支就是“沉没成本”,因其不可能收回而被视为“沉没”。如今的许多开发商也处在类似的尴尬之境,买了高价地(至少部分成本已然“沉没”了),明知盖了房子价钱更高,损失可能更大,但一想到之前的成本,仍选择硬着头皮往前走。
看看这样的开发商,再比比万科,不得不说,显然万科已将成本理论活学活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