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李鹏 深圳报道
连续两周,央行都从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箱中选择了短期工具回笼资金,再加上CPI仍处于6%以上高位,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引发广泛猜疑。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各界人士比较一致地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甚至可能稳中偏紧。
流动性仍是困扰因素
过去的两周,央行连续使用短期正回购工具回笼资金。其中,上周二(9月13日)进行了800亿元7天、3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这已是央行连续第二期同时进行该操作。这两期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分别为2.7%和2.8%。
同时,央行连续两周发行1年期央票发行,价格为96.54元,参考收益率3.584%,连续第四期持平于该水平。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9月1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从侧面说明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从数量来看,连续两周来,公开市场回笼力度较大。“但都是以短期回笼为主,意图应该在于管理目前的流动性波动状况。”李大霄认为,在加息预期时间之前,央行可能会频繁使用短期手段。
流动性波动的状况至少已持续了两个月,特别是在银行往来账面上。而“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是因为8月份外汇占款的增量很快,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同时,8月份数据出来以后,市场普遍预期短期内不可能出台紧缩政策,资金变得活跃。”交银国际金融分析师李珊珊1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李珊珊进一步预计,在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当局缺乏强硬手段,银行间资金面还会持续这种波动状况。
“稳中偏紧”显迹
“现在,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指导越来越精确,按周计算的监控力度在加大。”李大霄追踪分析认为。他表示,“聪明”的央行此时祭出定向央票应该不是假消息。
9月12日,市场开始传言,央行已经向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超过200亿元的定向央票。因为定向央票锁定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基础货币,被认为是对银行放贷规模过大的一种惩罚。
准确地讲,定向央票是在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汇率不动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在2007年、2009年时一度成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替代工具。“现在显然不可能调存款准备金率了,已经达到上限了。”李珊珊分析道。
定向央票利率往往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肯定低于同期信贷。“银行可能不愿意接受定向央票,但相比信贷窗口指导,银行还是会接受定向央票的。”李珊珊表示,定向央票是在尝试在银行信贷和市场流动性之间寻找平衡。
至于市场,“已经感受到了后续货币政策稳中偏紧的信号。”李大霄表示,“200亿元定向央票的量虽然不大,但控制货币增量的思路未变,即便资金面多次出现缓和,但是市场对各类消息依然敏感,并且逐渐倾向于向利空方向解释。”
如此预期下,“起码现在开始到10月上旬的这个时期,总量调控可能会紧一紧。”李珊珊预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