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药”难治今日“病”

(2011-07-20 13:50:45)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昔日“药”难治今日“病”
■中国房地产报  章林晓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一篇题为《通胀考验新兴市场》的文章说,在新兴世界,诸如越南出租车司机为应对19.8%的通胀率而疲于奔命的故事司空见惯。增长迅速的金砖四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的通胀率分别为6.5%、8.7%、9.6%和5.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新兴市场平均通胀率将达6.9%,而发达国家仅为2.2%。
    中国6月CPI同比上涨6.4%  虽创下了近三年来新高,但相对其他新兴经济体,通胀仍属控制得好的。为何实施量化宽松的是发达经济体,而高通胀的反倒是新兴经济体?这需要放到全球经济特征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背景下来剖析。
    当前,全球经济最大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主要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中,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现在,全球经济格局最大特点是“美国的消费,中国的生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全球经济格局的最大特点?这背后关键是美国多的是资金,少的是土地和劳动力,而中国多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少的是资金。
    国多的是劳动力,这很好理解,中国毕竟有13多亿人口,且兼具人口红利,有人难以理解的是,美国人均土地面积,比中国多得多了,为什么说中国还多的是土地?
    中国许多地方,尽管土地(指新增建设用地)存在瓶颈制约,却又在低地价招商引资,而美国虽人均土地比中国多得多,但农用地有着严格保护,再加上耕地还实行强制轮休,在同样价格水平下,中国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供给,比美国充裕得多。
    美国多的是资金,少的是土地和劳动力,而中国多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少的是资金,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两者很容易“一拍即合”。由于要素流动性表现形式最强的是资本,“一拍即合”后,美元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与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最终构成“美国的消费,中国的生产”的全球经济新格局。
    6月1日,国际金融学会(IIF)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的报告中披露,2010年新兴经济体吸引了9900亿美元的资本,预测2011年规模将达10410亿美元,2012年则达10560亿美元。IIF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国际资本净流入目的地,约占新兴经济体吸引资本总量的三成。
    无独有偶,中国有学者研究指出,1999年12月至2011年3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为22.22万亿元人民币,是同期中国狭义货币M1增量的1.01倍。这意味着过去11年,外汇占款已成中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渠道。
    当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基础货币发行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渠道时,从基础货币发放角度说,该经济体央行其实也就成了美联储的分号。人民币超发对内贬值意味着中国民众向中国央行交纳铸币税,而人民币升值和中外存在利差让外资从中获利,则意味着中国国民财富的流失。
    通胀根子在于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超发,而外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根子则在于中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这绝非央行货币政策所能单独解决的。昔日之“药”难治今日之“病”,央行在加息问题上没什么可忸怩不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