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复地追求风险管理下的成长
(2010-10-20 13:14:45)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范伟:复地追求风险管理下的成长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范伟如期而至,他礼貌地与记者寒暄,并逐一回答问题,从容,内敛而又不失风度。
“范总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人,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很好,懂得节制。”这是复地一位员工给老板的评价。一如范伟的性格,复地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一家低调且稳健的公司。也因此,外界给予了诸多质疑。
“我们一直在追求风险管理下的成长。看一家公司,时间要长一点,这样会更加公正。像复地这样稳健地发展,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坏事。”范伟说。
随行就市之策
“不要因为你对后势有什么方向性的判断,而去故意调整开发及销售速度,这要冒很大的风险,这不是我们做生意的模式。”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在下半年进行了售价上的调整,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范伟:我们今年采用的是市场定价的销售策略,按照客户和市场可以接受的价格去定价,顺应市场趋势。
中国房地产报:每家房地产公司在制定销售目标时都有自己的标准,比如批售比,比如新盘去化率,复地采用怎样的标准来制定销售目标?
范伟:开盘后两周内,我们要求要销售70%以上的比例。
我们目前更看重新盘的去化率。企业一般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以市场定价,一种是以成本利润定价,如果这两者能够结合最好。但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我们肯定是以市场定价为主。
中国房地产报:这种定价方式和销售目标除了可以形成业绩支撑之外,是否也代表着你对未来楼市较为悲观的研判?
范伟:不是。我比较同意万科的说法,房地产企业不能去赌未来市场走向。这不是我们做生意的模式。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随行就市。现有的项目按照预定计划该卖就卖,不要因为你对后势有什么方向性的判断,而去故意调整开发及销售速度,这会冒很大的风险。
高负债率之辩
“为什么复地会增加新项目,主要还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复地也在寻求未来发展和财务安全之间的平衡。”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日前发布的9月份销售简报显示,合约销售额环比上涨25%至19亿元,截至上半年,复地销售额和毛利率都大涨。众多房企今年以来的业绩飘红更多是因为结转所至,但在房地产调控长期态势下,复地如何支撑未来两年的业绩?
范伟:复地从2009年开始,公司的经营规模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未来两年的业绩在今年的基础上还会有增长,这从复地今年以来的合约销售额大增就可看出。
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让复地2010年中报当中的毛利同比增长近一倍,但复地目前的定价策略及未来市场走向,是否会拉低公司全年或未来的整体毛利率?
范伟:会的。上半年毛利率较高是有偶然因素,正好有几个成本偏低的低密度项目结盘,但下半年结盘的项目大多是售价偏低的二线城市的项目,且售价采用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因此全年毛利率会被拉低,估计在30%~40%之间。
中国房地产报:毛利率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复地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你认为投资者更看重复地的什么?
范伟:因为复地是H股公司,投资人更看重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经营业务的模式以及项目储备。投资人很看重公司一段时间以来的销售业绩,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销售良好意味着可以锁定未来半年或者一年的业绩。
中国房地产报:中报显示,复地的负债率为110%,这一数字明显偏高,公司也提到要逐步将负债率减少到80%。复地将通过何种途径来加以改善?
范伟:复地目前的负债率横向来看确实有点偏高,但是管理层认为风险是可控的。其实你可以从另外三个角度来看待复地的高负债率。
第一,上半年复地增加了很多新项目,如果这些新项目不增加,负债率早就降下来了。为什么复地会增加新项目,主要还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复地也在寻求未来发展和财务安全之间的平衡。
第二,上半年负债当中一部分来自于股东借款,股东借款从账面意义来讲是放在负债里的。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它看做为资本金。
第三,按照现在的会计准则,我们的账面资产是按成本计算的,并未按市场价重估。复地目前的账面净资产是70多亿元,但这更多体现的是其原始成本,如果把这些资产进行重估,净资产远不止70亿元。
当然,我们也会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来降低负债率。
开发投资双核驱动
“以前人们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渠道只有两种,一是买房子,二是买房地产公司股票,但现在这些财富介入到私募房地产基金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国房地产报:7月5日,复地宣布成立投资集团,目前该集团正在进行怎样的运作?
范伟:目前投资集团的专业团队已经建立,这个团队的成员很多原来是复地各职能部门的人,只不过现在相对独立了,同时我们也从外面引进了好多专业人才。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投资集团的工作重点在哪块业务上?
范伟:投资集团的业务分三块,基金募集及管理、股权投资和项目投资。其实各单元业务都已开展,但目前基金募集及管理这块投入的精力比较多。
中国房地产报:未来有怎样的资金募集计划?
范伟:去年首期基金已经投放完毕,我们正在筹划募集第二期、第三期基金,每只基金的规模估计在7亿~8亿元。
中国房地产报:成立投资集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打通了复地的输血通道,未来有没有考虑过进行复地项目以外的投资?
范伟:我们管理的基金,目前之所以只投资复地的项目,是因为基金对风险控制非常看重。投资复地项目,相对来讲风险会比较小,复地会保证将项目做好。但如果基金进行非复地项目投资,这就对基金的管理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独立去控制风险。
中国房地产报:我接触到的一些专业基金人士对开发商做基金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会有操作风险或道德风险,你怎么看?
范伟:开发商做基金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美国,既有如高盛、黑石这样的由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及管理的基金,同时也有开发商设立的基金,比如像铁师门。
我之前与铁师门的一个高层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以前在美国,很多人也对开发商设立基金感到不可思议,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多人的观念开始发生扭转。他们发现,机构型基金募集之后还要寻找项目,而开发商成立的基金天生就不愁项目,也具有项目管理经验。
但唯一的顾虑就是开发商做基金会不会有利益冲突,其实通过合同、章程等完全可以解决的,只要基金条款设计好就不会有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做基金,除在融资不畅境况下获取新输血通道之外,还有哪些考虑?
范伟:在私募方面,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它们需要一个投资方向,房地产是其中之一。以前人们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渠道只有两种,一是买房子,二是买房地产公司股票,但现在这些财富介入到私募房地产基金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从另一个角度,这些资金,从原来的买方变成了生产方,也有利于加大供应量,平缓供需矛盾。
在股权投资方面,你会发现有些公司确实很有投资价值,但却被市场低估,我们去发现这些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获取投资机会。
在项目投资方面,能够解决复地在拓展过程中的瓶颈。复地在2002年左右走出上海,进行全国化拓展,到现在已进入12个城市。规模扩张之后,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多数规模性房地产公司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将来我们能不能做到20个城市、30个城市呢?到那时在人力资源方面还是会有限制的,不是想拓展就能拓展的。我们前一段时间一直纠结在这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是上市公司,又有很多的员工,我们如何解决业务的持续性。有些时候你明明知道地价很贵,如果业务单一,不去拿地又能怎么办?很多员工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你。
投资集团建立之后,我们可以以投资者的身份去进行拓展,这个时候就不一定必须是复地的开发团队直接参与了。只要市场上有好的开发商,我们都可以合作。解决了人力资源瓶颈,而且把复地的视野打开了。
合作的取舍之道
“我们一开始并未刻意去对合作方进行选择,回过头来看,可能是我们的心态比较好,比较善解人意。”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先是通过几次增持占证大19.47%的股份,而后又成立合资公司,复地与证大的合作,仅仅是财务投资吗?
范伟:刚才说了投资集团的理念,投资集团是在去年下半年成立的,我们在此之前投资证大的股票,也是一种对业务模式开展的尝试。当时上海的地价已经抬得很高,而那时证大的股票却被低估,具备投资价值,证大的资产很多都在上海,还不如去持有它的股票。这对复地而言也是增加在上海市场资产的一种变通的方法。
中国房地产报:8月份,复地与渝开发联手进行项目投资,渝开发的大股东重庆城投拥有充足的土地储备,双方的合作是否能给复地带来更多的资源,同时又对复地的区域拓展有怎样的帮助?
范伟:我们在重庆有房地产项目,当然,这些项目进入了收尾阶段,正好有个机会可以与渝开发合作。渝开发也希望与复地合作,能够把项目做得更好。
至于你所说的资源获取,我们目前是在项目层面进行合作,未来再看合作的情况。
中国房地产报: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复地非常善于与人合作,包括证大、渝开发、绿城、京投银泰、海航等,以及在金融方面与众多基金、投行的合作。合作必然意味着利益的取舍,复地的取舍之道是什么?
范伟:各种合作是慢慢形成的,我们一开始并未刻意去对合作方进行选择,回过头来看,可能是我们的心态比较好,比较善解人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很多问题就容易协调了。
有些公司与人合作,从一开始就想控制对方,而复地只是把风险控制做好。我们可以处在小股东的位置上,可以不控股,只要合作是公平的、透明的,我们都可以接受。
独立与借力
“复地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不管股东是谁,它的业务发展并不依赖在复星身上,它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有自己的循环系统。”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的大股东复星集团形成了多产业支撑,作为多元化复星旗下的一家地产公司,复地如何从大股东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怎样体现复星与复地之间的协作关系?
范伟:复星的资源对复地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帮助,比如信息来源会多一点,合作的机会会多一点,内部的管理交流会多一点。另外,大股东对复地也会有资金的支持。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复地在复星集团当中的利润占比是多少?
范伟:利润占比大概在20%~40%之间。每年不一样,今年上半年占比较大,因为上半年复地的利润比较多。
中国房地产报:你前段时间升任为复星集团联席总裁,这一职务的变化是否能为复地的发展带来助益,又怎样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复星与复地的关系?
范伟:我的方向主要还是房地产,所以在复星集团层面,我会关心哪些与房地产有关的事情可以做。
在复星联席总裁这个职位上,信息的来源更多了,会更多了解到其他产业公司会去哪些城市进行投资,那么复地也可以去看这些城市有没有投资机会。总之,在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方面可以做得更充分。
中国房地产报:有人士质疑,复地在复星集团的支持下,成长速度并不够快,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质疑,又怎样看待不同行业的商业周期下,复星对各板块在不同时期的业务侧重与调配?
范伟:复地是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它的业务发展并不依赖在复星身上,不管股东是谁,复地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复星旗下还有其他公司,复星对于复地的支持,和对其他被投资公司的支持一样,都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尽可能地推动被投资公司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性地发挥股东的价值。
稳健地成长
“看一家公司,时间要长一点,这样会更加公正。像复地这样稳健地发展,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房地产报:在一些人眼中,复地是一家稳健但特点并不十分突出的公司,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范伟:我们一直在追求风险管理下的成长。看一家公司,时间要长一点,这样会更加公正。房地产行业,资金的依赖度很强,受政策波动的影响比较大,风险也较大,像复地这样稳健地发展,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目前每家公司发展得都很快,我们也要加快发展速度,所以最近一两年我们也提出了要加快周转,但并不改变我们一贯控制风险的经营方针。复地毕竟是上市公司,需要长期良好的业绩,有些东西短时间可能报表上反映不出来的,但管理层的努力会体现在公司的长期发展上。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好的那几年,复地是否错过了机遇期?
范伟:也不能这么说,相对来讲表面上的发展是慢了一点,但我们冒的风险也比别人小,所以,这是公平的,这是发展道路选择问题,没有对错。你能说专做国债投资的机构投资人发展慢吗?国债的回报当然不高,但相应地,风险也很低。
中国房地产报:但如果在房地产市场最如火如荼的那几年去全力发展,复地一定会获得比今天更好的局面。
范伟:我前面已经讲过,有些是技术性问题,比如说异地扩张、人力资源问题、管理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去克服。每家公司都会遇到这个门槛,我们在这方面可能花的时间长了一点。
中国房地产报:你对复地未来设定的目标是怎样的?
范伟:我们内部的规划是到2019年,希望税后利润要达到百亿数量级。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
范伟:我们会设定每年的增长率,保持这样的年复合增长率,我们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这具体到每年要卖多少房子,投资业务如何发展。这些指标我们会分解下去,投资集团需要达到多少,开发公司需要达到多少,开发公司又要分摊到每个区域。
中国房地产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你如何为复地设计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范伟:开发业务层面,我们一定要重视产品和客户,这是核心。投资业务层面,我们要研判趋势,发现价值,这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作为一家企业,在形势多变的环境当中,我们如何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的应对之策是,在住宅开发领域,我们一直强调不去盲目拍地。我们也会按合理的回报要求,合理的市场定价实现快速周转,不进行波段操作。此外,加强投资业务,这样可以平衡住宅市场的波动。
中国房地产报:你曾经提过,希望投资者重新认识复地的成长,复地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伟:过去几年,复地的业绩波动性较大,但从2009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今年业绩体现出来了。随着复地业绩持续性的延续,投资者自然会看到复地的成长。
中国房地产报:复地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范伟:其实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合作方的利益需求,然后拿出解决方案。什么是解决方案?就是解决对方的需求,又能够体现出我们的价值,也就是你也开心,我也开心。
复地与人合作的核心在于价值创造,我会从多创造出的一块去分一块,而不是去挖墙脚。
前一篇:首创的产融之道
后一篇:浙版预售款监管或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