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方回应土地闲置原由
(2010-08-24 12:58:06)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上海多方回应土地闲置原由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庞一涛 上海报道
继本报调查上海土地“零闲置”真相两周,上海市政府以及多家被点名囤地的知名房企相继作出回应。
8月11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截至7月30日,上海已收回及已启动收回程序的土地为15幅,已督促开工土地315幅。2009年,全市共签订经营性用地出让合同228项。到2010年上半年,根据合同约定,228项中未到开工时间的63项,已开工101项,已竣工3项,合同履约率近75%。
虽然上海市政府急于以数据说明自己清查闲置土地的决心,尴尬的是,被点名囤地牟利的多家知名房企均通过不同渠道回应,之所以旗下上海公司拿下的地块闲置多年,肇事者均为地方政府。
一边做出清查闲置土地的积极姿态,一边却被指是土地闲置的肇事者,地方政府的矛盾双重角色凸显尴尬。业内人士指出,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在闲置土地清查中的表现已经超越不作为,走向“反作为”。
闲置原因直指地方政府
8月11日,万科上海公司相关发言人表态,承认万科在上海拥有两块闲置土地,但闲置原因却直指地方政府。
这位发言人表示,两宗闲置土地,一是七宝镇53号地块,未动工原因是动迁未完成;二是股权收购取得的浦东滨江地块,在收购完成后3年多也未动工,原因则是政府方面未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致地块闲置。同时,万科称正在和相关政府部门协调解决,两个项目都会争取年内动工。
而被指成为上海市场囤地典型的香港瑞安地产,也给出了类似土地闲置理由。从2003年至今约7年时间,瑞安地产共完成上海瑞虹新城地块23.2%的开发量,尚余30.72万平方米的土地没有开发。其开发的翠湖天地住宅项目情况类似,至今该项目完成总开发量的51.31%,尚余2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没有开发。
为什么拿地7年,却仍未完成项目开发?瑞安地产回应媒体,称卢湾及虹口的部分项目地块上“仍住有居民”,动迁未完成,当前处在“分阶段开发”状态,并非囤地。不仅将闲置原因推给地方政府,瑞安地产还明确表示,对于持续了7年仍未完成的“分阶段”开发模式,地方政府已经首肯。
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陈晟告诉本报记者,上海当前的闲置土地中,“大概有50%以上”是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原因主要是,动迁未完成以及区域规划调整。
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研究经理龚敏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她认为,拍地和规划职能的分离,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一致,使得先于区域规划大幅改动出让的土地被迫闲置。
地方政府被指“反作为”
台湾房地产政策研究学会秘书长、第一地产特约评论员蔡为民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对于开发企业的囤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清查闲置土地中,地方政府其实是“反作为”。
他指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需要,使得其和开发商互相依存,成为利益共同体。按照中央的号召,地方政府应该净地出让,但是现在未动迁的土地出让仍然很普遍,动迁问题成为土地闲置的表面原因,但是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互相踢皮球的借口”。
陈晟认为,此次国土部全国范围内清查闲置土地,主要是指向企业意图囤地牟利,但是“这样的一场运动主要的还是态度上的表示,实际上执行起来非常难”。
“中央做了一些努力进行尝试。”陈晟认为,当前,中央对土地供应额度的审批非常严格。以上海市为例,2010年供应总量的一半,中央要求上海市以存量土地补缺,这“就是逼着地方政府拿出闲置的土地放到市场上供应”。
对于当前解决土地闲置的措施,蔡为民表示,虽然中央做了一些探索,例如鼓励地方政府完全净地出让、严格规定开竣工的精准时间等,但是目前这些措施执行起来力度不够,中间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只有规则,没有罚则”,地方政府并未做到坚决执行。
记者走访的数十位业内人士均给出了相似的观点。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有切实的需要,而中央下达的清查闲置土地的任务则危及了自身利益,地方政府一般会选择“在不违背大方向的基础上打折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开发商囤地的“同谋”。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继本报调查上海土地“零闲置”真相两周,上海市政府以及多家被点名囤地的知名房企相继作出回应。
8月11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截至7月30日,上海已收回及已启动收回程序的土地为15幅,已督促开工土地315幅。2009年,全市共签订经营性用地出让合同228项。到2010年上半年,根据合同约定,228项中未到开工时间的63项,已开工101项,已竣工3项,合同履约率近75%。
虽然上海市政府急于以数据说明自己清查闲置土地的决心,尴尬的是,被点名囤地牟利的多家知名房企均通过不同渠道回应,之所以旗下上海公司拿下的地块闲置多年,肇事者均为地方政府。
一边做出清查闲置土地的积极姿态,一边却被指是土地闲置的肇事者,地方政府的矛盾双重角色凸显尴尬。业内人士指出,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在闲置土地清查中的表现已经超越不作为,走向“反作为”。
闲置原因直指地方政府
8月11日,万科上海公司相关发言人表态,承认万科在上海拥有两块闲置土地,但闲置原因却直指地方政府。
这位发言人表示,两宗闲置土地,一是七宝镇53号地块,未动工原因是动迁未完成;二是股权收购取得的浦东滨江地块,在收购完成后3年多也未动工,原因则是政府方面未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致地块闲置。同时,万科称正在和相关政府部门协调解决,两个项目都会争取年内动工。
而被指成为上海市场囤地典型的香港瑞安地产,也给出了类似土地闲置理由。从2003年至今约7年时间,瑞安地产共完成上海瑞虹新城地块23.2%的开发量,尚余30.72万平方米的土地没有开发。其开发的翠湖天地住宅项目情况类似,至今该项目完成总开发量的51.31%,尚余2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没有开发。
为什么拿地7年,却仍未完成项目开发?瑞安地产回应媒体,称卢湾及虹口的部分项目地块上“仍住有居民”,动迁未完成,当前处在“分阶段开发”状态,并非囤地。不仅将闲置原因推给地方政府,瑞安地产还明确表示,对于持续了7年仍未完成的“分阶段”开发模式,地方政府已经首肯。
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陈晟告诉本报记者,上海当前的闲置土地中,“大概有50%以上”是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原因主要是,动迁未完成以及区域规划调整。
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研究经理龚敏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她认为,拍地和规划职能的分离,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一致,使得先于区域规划大幅改动出让的土地被迫闲置。
地方政府被指“反作为”
台湾房地产政策研究学会秘书长、第一地产特约评论员蔡为民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对于开发企业的囤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清查闲置土地中,地方政府其实是“反作为”。
他指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需要,使得其和开发商互相依存,成为利益共同体。按照中央的号召,地方政府应该净地出让,但是现在未动迁的土地出让仍然很普遍,动迁问题成为土地闲置的表面原因,但是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互相踢皮球的借口”。
陈晟认为,此次国土部全国范围内清查闲置土地,主要是指向企业意图囤地牟利,但是“这样的一场运动主要的还是态度上的表示,实际上执行起来非常难”。
“中央做了一些努力进行尝试。”陈晟认为,当前,中央对土地供应额度的审批非常严格。以上海市为例,2010年供应总量的一半,中央要求上海市以存量土地补缺,这“就是逼着地方政府拿出闲置的土地放到市场上供应”。
对于当前解决土地闲置的措施,蔡为民表示,虽然中央做了一些探索,例如鼓励地方政府完全净地出让、严格规定开竣工的精准时间等,但是目前这些措施执行起来力度不够,中间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只有规则,没有罚则”,地方政府并未做到坚决执行。
记者走访的数十位业内人士均给出了相似的观点。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有切实的需要,而中央下达的清查闲置土地的任务则危及了自身利益,地方政府一般会选择“在不违背大方向的基础上打折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开发商囤地的“同谋”。
前一篇:京预售款监管提上议事日程
后一篇:上实系资产重组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