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衍奎:综合体开发没有万能模式

(2010-08-05 16:15:53)
标签:

房产

分类: 土地楼市

城市综合体系列访谈之七

公衍奎:综合体开发没有万能模式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阳  北京报道
  
  “自去年开始,中国出现了建综合体热潮,地方政府都有追求形象的动力,但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综合体。”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要注重大小城市的区分,大中型城市是有发展机会和市场的,但小型城市就不适合。
  公衍奎指出,现在很多房企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存有轻视心理,认为自己能开发大体量住宅也一定能开发好小体量的商业地产,甚至认为一种模式就能打下天下。但所有的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性,不是所有的城市或项目都适用一个模式。
  中国房地产报:如今,很多房企纷纷转型开发商业地产,尤其热衷建设城市综合体。你觉得这些企业在资金、模式、专业等方面应具备什么条件?
  公衍奎:转型商业地产开发,确实不是谁都能做的。一方面两者的要求不同,比如说住宅,就要求“短、平、快”,而城市综合体因为要做的是资产包,所以融资渠道必须要有,融资方式和资金处理方式的匹配也必须处理好,建筑形式、各种建筑业态和运营模式也必须三位一体。
  另一方面,开发商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营资源。比如像万达等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现在都有了配套的商业品牌,这在最初也是需要一定的磨炼和整合。
  此外,选址也很重要,即使是同一个综合体品牌,在不同的地方所需要的配置和模式也有不同。比如,在西单的大悦城和在朝阳的大悦城就不一样。如果是城市中心的综合体,零售品牌就必须多,时尚感要强;接近郊区的综合体,休闲娱乐就必须多,生活感要强。但现在很多开发商存在“一种模式打天下”的想法,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城市综合体生存?
  公衍奎: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只要选好项目,什么时候都能做。只是现在房企大规模转型进入商业地产的时机并不好,当下的金融环境并不支持这样的大规模扩张,融资环境比较消极。另外,现在大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已经非常多,接近饱和,如北京2006~2007年商业地产建设高峰期间的供应,迄今为止都还没有消化完毕。
  但目前二三线城市还是有机会的,城市中心的老商业区改造、商业升级等都有开发商发挥的空间,只是在操作上要和在大城市开发有所区别。
  中国房地产报:在你看来,城市综合体的开发难点在哪?
  公衍奎:综合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多种物业形态的混合,最少要三种。在这样的情况下,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外包,比如万达,可以卖掉写字楼、公寓收回建设成本,然后留下商业做优势资产,前期资金也不贬值,后期资产还能收益,这是它的好处。
  但难点也就在于要处理好各种物业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包括物业的配置和定位、空间的划分,商业不能影响写字楼,写字楼也不能影响公寓。比如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东方新天地,把商业压在地下,把地上留给了酒店,做法非常可取。但它是地处城市核心区的项目,它的做法并不适用于郊区综合体的开发。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位于郊区的综合体项目应该采取什么模式?
  公衍奎:综合体的本质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它更适合在城市核心区开发,郊区的土地价格并没有城市核心地段那么贵,做综合体是不划算的。如果各种业态混合起来,空间成本高过土地成本,那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实际上,在不同的区位,因为土地成本不同,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城市中心核心区开发综合体,它的容积率就会更高,空间会更紧凑;在郊区开发的商业项目,就更强调空间,比如商业街等。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存在哪些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公衍奎:经验和教训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是有阶段性的,这跟企业战略运作的行为方式有关,也不能说是误区。比如,万达最初的模式,销售回款后都是拿来支撑公司上面的经营,至于项目的运营商户的支持投入很少,沃尔玛以前都是亏损的,很多商户是支撑不住的。
  这一模式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SOHO中国,其只负责搭台,不负责唱戏,实际上就是把商业项目在未来运营中的收益提前透支了,所以项目前期的养商过程很困难,这导致SOHO中国的几个商业项目现在的经营状况都非常不好。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项目的前期决策没有想清楚。很多开发商觉得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跟住宅是一样的,不就是盖房子吗?但实际上住宅是消费品,它的市场清晰可见,只要拿来一块地,知道周边的情况和定位,就知道要盖什么房子。但商业综合体是经营性物业,资产是要取得回报的,如果商业一开始经营不好,后面就很难再做起来,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所以前期决策时,开发商就应该把综合体当做一个真正的运营资产去设计,要多关注经营商、投资商和最终的消费者。现在很多上市公司觉得自己住宅一开发就是200万平方米,商业地产开发10万平方米算什么?其实10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已经是巨大的挑战了。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什么类型的城市综合体更具有开发价值?
  公衍奎:综合体开发至少有两类值得关注,一类就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项目更新换代及业种业态提升的项目。这种城市核心区的综合体项目,资产价值高,因此取得成本也高,不是谁都能做得起来的,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但是二三线城市的核心区就容易发展,也很有价值。
  另一类就是新兴居住区的商业项目,在这一领域开发商的机会也比较多。如某些新发展区域,居民已经住了好几年,但配套一直不完善,这时这个区域就可以做综合体了,比如北京的望京、通州等。但对于二三线城市的新兴区域,其综合体的价值就非常弱,商业综合体本质上是一种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把这种方式做在特别偏远的地方,资源和需求都没有,是非常难成功的。
  中国房地产报:对综合体开发商来说,哪类物业适合出售,哪些则不能出售?为什么?
  公衍奎:适合出售的,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在做,比如公寓、写字楼都是可以销售的。公寓主要用于投资需求,写字楼也有小型企业的需求,出售不会对其使用者产生太大的影响。其他的商业部分,如大型卖场、百货,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体运营。因为大型商业都有一个养护期,养护期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但商业项目如果完全销售就相当于开发商提前透支利润,散户是不能运营起商业项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