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特·雷德利:综合体不能一味追求地标性

(2010-06-21 15:39:44)
标签:

房产

分类: 土地楼市
城市综合体系列访谈之一
  皮特·雷德利:综合体不能一味追求地标性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刘关北京报道
  
  在拉动内需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要点的背景下,2010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城市综合体发展元年”。进入2010年年中,楼市再次风起云涌,作为城市发展必然需求以及开发商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城市综合体再次获得众人的关注。如何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满足众多层面的需求?本报记者专访了阿特金斯中国高级建筑设计总监皮特·雷德利(Peter Ridley)。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国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皮特·雷德利:据我了解,城市综合体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对于开发商而言,因为这类物业背后拥有多种不同的经营模式。这一类物业在资金上是比较安全的,可以抵抗经济周期的风险。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城市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享受到不同物业形态因混合带来的不同体验,而由于需求的混合,人们的工作生活往往更有效率,所以,可以看到,搭配不同需求的城市综合体正在更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公认的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它在组合需求层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目前,在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上,人们更多地意识到,如何更为高效地、更为低碳地使用物业。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在设计城市综合体的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皮特·雷德利:尽管混合物业需求形态以便城市人群更为高效地生活是非常好的主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段都需要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除非在设计开发城市综合体之前开发商开始研究市场真正的需求,否则无法成功开发城市综合体。通常来说,在设计城市综合体之时,一般都会混合酒店、办公楼、购物中心等几种业态。在我看来,这有可能不是好的设计理念,设计应该更为灵活,周边有酒店并不意味着新的城市综合体就需要酒店。较为聪明的开发商应该多花些工夫做首期市场调研。
  同时,好的城市是一个让人生活有趣的地方,城市需要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尺度。如果在北京每个街区都有功能类似的城市综合体,这个城市会非常无趣。此外,建筑空间与建筑本身是共生的,如果希望建筑本身具有更多的竞争力、更持久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建筑、环境、空间统合,而不是仅限于建筑本身。
  中国房地产报: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如何保证既定设计能够满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要求?
  皮特·雷德利:对于建筑师而言,设计过程是非常简单的,一般就是组织团队,围绕既定目标进行设计。许多开发商总是对此不甚明白,他总想在设计过程中,改变既定的目标以及理念。
  比如说在比较古典的街区,或许就不需要迎合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需求。在西班牙有一个项目就是如此,设计师一直执意要增加一个博物馆。小城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个博物馆而改变,城市经济也由此繁荣。也就是说,有的时候,评价一个项目成功与否是需要时间的,眼前一时的状况并不能够代表未来的一切。
  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你想让设计适应需求,你就需要调动所有的兄弟专业,并且需要随时和开发商进行沟通,提出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去迎合开发商的想法;好的建筑师并不是仅仅关注建筑建好之后看起来什么样,而是更为关注建筑建成之后,它的功能包括什么,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
  中国房地产报: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建筑师需要格外强调哪些领域的工作?
  皮特·雷德利:由于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物业,其成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设计师需要与不同专业,比如说暖通、交通规划、景观等不同的专业人士沟通。也就是说,不同的业态,其运营对于建筑的规划设计、功能定位及相关负荷系数,乃至配套的供电、供水、空调系统等配套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求,都存在差异。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功能定位或者在设计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应该与各个专业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各业态及交叉部位通盘考虑,切忌不可只考虑自身建设方便,从而造成公共部位、交叉部位的设计、施工管理的盲区与混乱,造成施工的随意性;第二,与单体物业不同,城市综合体往往需要满足商务、商业、品质消费的形象要求,一般也要成为区域内地标性的建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只考虑要做地标建筑,而不顾及建筑的实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有些地标性的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是失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