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票据成“新宠”之后
(2010-03-31 15:33:13)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中期票据成“新宠”之后
■中国房地产报
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利道,中期票据的豁口似乎正在打开。
来自银河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的第三周在各类债券发行的规模中,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达到279亿元,超过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各类债券位居榜首。而此前一周,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仅为78亿元。
这与中期票发行利率下调无不关系。据悉,3月1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开会议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的参考下限进行了下调,降幅从9至24个基点不等,期限越长下降幅度越大。
交易商协会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利率调整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发行短融券和中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近期中期票据的发行窗口比较好,利率也比较低,大概是4%~5%之间,比公司债低一些,因此发行规模较之前有明显增加。”一位投行负责债务的人士介绍,近期中期票据的发行规模猛增,客户发行中期票据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中期票据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各大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划发行中期票据的融资计划,这其中,不乏地产公司。
3月16日,中国建筑(601668.SH)发布公告,公司拟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的中期票据,发行期限不超过10年,发行利率将根据公司发行时市场情况并与主承销商协商后确定。募集资金拟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等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随后,华侨城集团也表示将于3月30日发行20亿元中期票据,期限为3年。
然而,上述两家房地产企业对于中期票据的兴趣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将会得到中期票据的青睐。
2008年中期票据恢复接受注册以来鲜有地产公司成功发行中期票据,中期票据一般比较回避房地产企业,主要因房地产企业的信用评级不高所致。
“中期票据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要求比较高,但是房地产企业获得的信用评级往往不好,因此房地产企业一般选择公司债,但即便是有资格发债,融资成本也相当高。”银河证券债券分析师王昉说。
她表示,在再融资方面,地产企业受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的影响,其信用评级偏低。而且,与从银行贷款口径一致,中期票据的承销商也是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信贷被收紧财政担保被叫停之后,各地的融资平台开始频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筹集资金。
据报道,3月25日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城投”)宣布,公司将于4月1日在银行间债市簿记建档发行50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期限5年。
天津城投表示,本次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中约65%即32.5亿元,将用于津宁高速公路、天津西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工程等项目建设,剩余部分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以及补充公司经营性营运资金需求。
根据发行条款显示,注册金额100亿元,本次发行金额50亿元,中金公司和建设银行为主承销商,本期中期票据信用等级为AAA,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起息日和缴款日为4月2日。根据融资计划,公司目前待偿还企业债券本金余额为72亿元,此外下属二级控股子公司创业环保短期融资券待偿还本金余额为5亿元。
除此此外,近期还有多家地方融资平台也频发中期票据。
3月4日,成都市兴蓉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此次发行规模为10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4.45%。在同一天,发行中期票据的还有武汉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规模为10亿元,期限5年。
而据记者了解,除了兴蓉投资、武汉城投外,2010年前两个多月里,已公布发行计划的融资平台还有:天津保税区投资控股集团将发行40亿元;广西投资集团则拟发行28亿元;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在2月26日与浦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准备发行70亿元中期票据。
“从企业自身经营、政府扶持力度方面考量,地方投融资平台评级能达到AA级的基本就能成功发行中期票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一位研究员表示。
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也分析指出,中期票据作为信用债,基本上以无担保债为主。然而,“愿不愿意买,市场会根据披露的信息判断。公司的现金流如何、怎样偿付本金,基本上都有明确的披露。发行利率也体现了风险补偿机制。”
链接
中期票据
继推出短期融资券之后,央行另一项扩大直接融资的工具——中期票据于2008年推出。
英文Medium-term
Notes的缩写。中期票据是指期限通常在5~10年之间的票据。公司发行中期票据,通常会透过承办经理安排一种灵活的发行机制,透过单一发行计划,多次发行期限可以不同的票据,这样更能切合公司的融资需求。在欧洲货币(Eurocurrency)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称为欧洲中期票据(EMTNs)。
中期票据对银行中期贷款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旦高信用品质的客户转移运用中期票据融资,商业银行就面临着传统资产业务利润受到侵蚀的威胁,从而迫使商业银行进行深刻的转型,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寻求风险和收益匹配的新型客户和新型业务,适应直接融资占比上升而贷款相对规模萎缩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