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丽:热钱真实流向甚于规模影响
■中国房地产报 刘关 北京报道
随着最新的外汇储备数据的公布,各界对于不可解释性外汇流入的数额增加担忧日甚,纷纷惊呼热钱来袭,而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高涨更强化了这些担忧。那么,在这些繁杂的争议背后,热钱的真实情况是怎样呢?应该如何判断热钱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管理呢?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杨青丽。杨青丽认为,介于统计口径等因素,热钱准确量化存在一定难度。但关注热钱,最重要的是关注其真正走向,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一些表面数据的偏差。
中国房地产报:近期公布的央行和外管局有关热钱数据的差异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热钱“是退是进”似成迷局。那么,如何判断我国的热钱流入流出情况?
杨青丽:热钱规模的大小与热钱概念的定义或统计口径不一致有关。客观上,我们不能准确真实地统计出热钱数据,只能用替代指标。热钱一般的定义为短期逐利或投机的资金,由于判断资金的长短、资金的逐利或投机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这种定义无法准确量化。
而替代指标的不同及热钱本身的难以统计特征,决定了热钱数据难以准确统一。以香港为例,有以港元存款增长情况作为热钱的替代性指标,也有以新增外汇储备作为热钱指标。但严格地说,港元存款中不都是热钱,新增的外汇储备所对应的港元也不全是短期投机或逐利资金。
在中国内地,可以用新增的外汇储备作参考,也可以进一步扣除正常贸易等正常项目带来的外汇增加量(虽然热钱也可以通过贸易等看似正常的形式进入),也可以通过局部调研落实进入资金的具体投向来判断有多少热钱。
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热钱和股市、楼市、甚至汇市的正确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热钱的多少及如何应对。而目前很多研究陷入热钱规模的争论,而将问题的实质抛在一边。流动性和热钱不是股市、楼市的核心决定因素,将流动性视为股市、楼市的上升核心动力是本末倒置的判断。
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热钱的走向,主要关注那些因素?哪些因素影响下,热钱流入会加快?
杨青丽:我们始终强调,流动性和热钱本质上类同,也可将二者视作潜在购买股票或房产的资金,若此,除了国外的热钱流入,这种潜在的购买股票或房产的资金即使在国内也非常之多。
国内外的钱其实都在流动,流向可盈利的目标,如果没有盈利目标,这种流动就会终止。因此,热钱流动的关键是有无盈利目标。假设股市、楼市皆已经没有上升空间,这种热钱也会自动流走。
近期香港股市、楼市的火爆足以证明了我们的以上判断。因此,影响热钱流向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经济是否有过热、是否有投机、是否有较大的盈利空间。若是,即便不是外部热钱,本地的很多资金也自然会追逐经济领域中的机会,包括股市、楼市。
中国房地产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不免受到热钱的冲击和干扰?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杨青丽:为抑制过热经济,政府可能会采取收缩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这些措施本身会打击热钱的流入,而不是相反。
热钱进来不是为了加息后产生的息差而主要是为了投资获利!针对内部过热的经济失衡,必须采取应该采取的紧缩措施,否则,只能加剧热钱流入及经济过热,最终会爆发更大的危机。
即便是确有热钱是冲着息差而来,也没有必要不加息,在加息抑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同时,可以有其他手段对冲热钱流入,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
目前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不能过热,国内经济该紧缩就要紧缩,釜底抽薪,才能断了热钱的财路。害怕加息等紧缩手段引发升值从而让经济过热,日本是前车之鉴。也就是说,只有深入理解了热钱逐利之道,才能大致把握热钱流向变化,也不用死死拘泥于热钱到底有多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