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略三岔口

(2009-12-21 13:34:15)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战略三岔口

 

    企业战略被宏观经济政策搅得方寸大乱,万科、碧桂园在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化面前也有一些无力感。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很多企业显然已经被“有形之手”弄得丧失了自信。固然企业的战略应当将宏观经济政策放到重要的考虑维度,但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在变幻莫测的大势面前,企业应该坚持还是随机应变?

 

■中国房地产报   刘辰/文

 

    如果有一天,碧桂园开始做豪宅,绿城、星河湾推出了面向城市白领的中端项目,千万别惊讶。既然万科都已经打破了专注住宅的一贯原则,在这个市场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
    何况,在目前这个看不懂的市场环境下,原先一窝蜂学习万科的房企战略正走到一个三岔口:或者正在迷失判断,或者正试图重新判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观天色低头耕种,僵化地坚持原先战略的企业,已经少之又少了。


没有标杆的时代


    “这段时间虽然市场在高涨期,但去年年底的低谷,使房企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迷茫的,如今的高涨期跟2007年已不相同,短短的时间内众企业经历了一次波动,或许都有点后怕。无论是冲动拿地,还是开盘就卖光,心里总是没底,都在反思一些事情。”中铁房地产集团佟强说。
    房企开发方式已不同以往:2007年以前行业形势大好,开发商靠提高售价来提高销售利润率,进而提高净资产回报率就好。而未来行业在不断波动,单纯靠提高价格来获得利润恐怕难度会越来越大,你要加快周转,你要快速销售,才能提高总资产周转率,进而提高资产回报率。提高滚动开发速度,用速度来增加规模,增加存量,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叫做“轻资产战略”——以资本量来撬动更多的资源。
    游戏规则也在悄悄地变化,例如万科过去通过标准化来提高速度,同时压缩成本,而现在正追求高效益和高品质并存。
    近几年内,行业的主角无非以下几种:能呼风唤雨的超大型国企,以万科、金地为代表的大型上市公司,某区域有特定关系与人脉资源的地方性龙头企业,产品创新上有独特性的企业,资产结构优良的企业,和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给政府帮上忙的企业。如果不在这六种之内,其生存空间必然会受到不断挤压。
    相比前几年企业一致学万科,这一轮的企业战略调整已经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思路。市场变化太快,大公司都摸不清头脑,房企已经没有标杆了,也没有提前预判。

各补短板


    聪明的企业和作秀的企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悄悄地做事,事情做好才说;后者事还没做,先把话说出来。如果万科不是已经胸有成竹,也不会对外宣称将试水商业。事实上,变化已无处不在。
    看得见的改变包括跨地域、多元化、以自己持有的资金做股权风险投资、以自己持有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这都是很明显的集团做法。而那些还没有明显动作的企业,实际上也早已暗潮涌动,酝酿变革。
    靠精品型地产项目成名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宋卫平就在悄悄改变策略,绿城给外界的印象是做高端,但实际上仔细观察会发现,绿城约有50%的产品正慢慢向中档过渡。未来的企业无疑需要既能做高端又能做中端,绿城正在让自己具备这种弹性。
    而星河湾也正在延伸产品线,据知情人士透露,其高端线以外的产品研发从去年就开始了,当然何时变成现实还要看市场变化。也许在今年形势下,不太适合再拿中端产品的土地,但延伸产品线无疑是未来必然的选择,企业也需要以此来加强抗风险能力。
    在未来,绿城、星河湾这样的企业,也将面临从产品成功转向企业成功的挑战。从客户端角度来讲,精致的产品抗跌性很强,问题是高端项目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否则不单项目受损,对公司都很致命。而且,高端项目与规模之间存在矛盾,铺得太开难免控制不住。而在这方面,龙湖的解决方法便值得借鉴:城市布局上通过不同项目组合平抑市场变化,将单体市场做大,抵消大的风险。
    相比之下,绿地转变的速度更快,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把公司竞争力从做产品转到做企业上来,重点是强化集团专业化运营。
    金地也在悄悄变化,仔细梳理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最早的金地不提标准化,而主张新产品主义,希望每个产品都有个性和特点。到2005年,发现标准化能有效降低成本后,开始大力提倡,而现在的说法则是标准化基础之上进行新产品主义复兴。
    另外一些企业或许会遇到瓶颈,例如碧桂园。在形成了独特的碧桂园模式以后,碧桂园以极低的价格拿地,整体开发,全部配套,其项目纪录已经超越了先前顺驰的38个,而达到了42个。碧桂园发展到今天,跟当初定的客户群有一定关系,包括它布局的区域,面对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做大盘,做低价。
    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有些变化,2008年富人财富大量缩水,可是也没缩水到要来买碧桂园的房子的地步;老百姓收入缩水不多,却足以对刚性需求构成重大影响,而这正是碧桂园要面对的客户。2009年回暖后,房价高升,压力最大的无疑还是这些工薪阶层。公众的消费能力在下降,导致主要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碧桂园即使被迫也要改变策略,比如现在更多地往广东发展,而不是到处造城。原先的想法似乎有些超前,最多赚到名声,却赚不到经济效益。

一个可参考的标杆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真不比种地的农民好到哪里去,都是看天吃饭,谁也别说谁。房地产行业看的“天”是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企业的战略也常常被宏观经济政策搅得方寸大乱,即便是万科、碧桂园这样坚持自己的战略底线的企业,在过于频繁的政策变化面前也有一些无力感。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很多企业显然已经被“有形之手”弄得丧失了自信。固然企业的战略应当将宏观经济政策放到重要的考虑维度,但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在变幻莫测的大势面前,企业坚守自我就显得尤其艰难。
    然而,从长期来说,即便政策常变,形势不明,企业仍然需要坚持自己的长期战略,战略规划得越长,变化使企业的身段越柔软,企业越具有预见性。关键的问题是企业要制定什么样的战略,要怎样坚持自己的战略,才能在变化中抓住自己的奶酪?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一个可供参考的标杆,就是壳牌公司。
    壳牌公司的瓶颈战略规划值得借鉴:为可能出现的状况设定战略。在某一个情景出现的时候做相应的对策。其次,也要尽可能照顾风险的分散:产品组合分散、地域组合分散、开发时间分散、风险管理手法的分散。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从机会型发展转变到管理型发展,靠制度来拉动。
    此外,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特点。企业之间的赛跑,如同一场汽车拉力赛。如果把城市化进程比作赛道,那么在这条赛道上,一定会有上坡和下坡,平路和弯道。
    “作为企业,不要指望所有阶段都领先。”佟强说。有的企业在平路上爆发力强;另外一些则是弯路技巧好;有些在上坡速度缓慢,另外一些反而可以在这里加劲;有的反应很快,下坡路自然冲在前面。如同市场好的时候你发展快,平缓时我却能稳住一些客户,何时发力,何时蓄力,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也是企业要长期坚持的大方向。
    总之,别以为2008年危机“过了”就风平浪静,真正的考验在企业于三岔口的选择之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