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企管控:剪不断,理还乱

(2009-11-24 14:33:40)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面对面
国企管控: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陈青蓝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国有房企在管控模式上存在什么问题?
    宋延庆:一个很重要的弊端是管理链条太长,从大集团到地产公司、区域公司、项目公司,链条可能有三层、四层,结果是决策慢、开发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扯皮推诿现象严重,这种管控模式必须要改革,应该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流程的链条。
    放眼业内的优秀企业,大家都在比什么?就是比两种能力,一种就是快速开发能力,看谁玩得快;第二个就是规模,看谁玩得多。
    万科、保利就是又多又快。500亩一块地,有的企业5年开发完,有的企业两年就开发完了,后者的利润率就可能是前者的两倍、三倍,看的就是谁玩得快、玩得多。所以大多国企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举个例子,万科、金地的拿地成本占总成本20%多,而华侨城的土地成本在15%以内,属于业内土地成本最低的公司之一,但华侨城去年营业收入才30多个亿。华侨城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发房地产了,属于地产五大央企之一,这么好的基础,一年才收入30多个亿,为什么?就是因为华侨城的模式有问题,它以为有欢乐谷,协议出让地价很便宜,就可以赚大钱了,但其实他们理解错了,真正赚钱的企业是玩得快的企业,开发速度快,资金周转次数多。协议出让地,且不说有没有囤地之嫌,开发周期长,到最后就不赚钱。这个事情想不明白,就不要做。
    中国房地产报:很多大型国企下面有很多地方公司,这些子公司很多以前是自己在做房地产,各自为战,现在这种局面有多大的改变?它们的整合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宋延庆:就央企来说,这种整合是前几年进行的,应该说到目前第一个阶段的整合基本上告一段落了。
    前些年,中冶系统每个局下面都有开发公司。建筑、建设、铁路系统也是一样,总公司下面有开发公司,各个局下面也有开发公司。
    这些年,伴随着央企的上市,整合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比如中冶成立了中冶置业集团,中铁成立了中铁置业集团。我们做过中铁二局的房地产业务整合,它下面有14家房地产公司,分布在各个局和工程处,现在整合到房地产集团公司成为一级子公司,叫中铁瑞城置业有限公司,也是中铁二局下属的二级子公司,原来的项目公司就成为地产集团的二级子公司。整合重组后的房地产公司履行两个职责,对外是房地产子公司,对内相当于房地产事业部。
    第二个阶段的整合,不确定性因素就很多了。有一半的企业是双主体运作。比如,中粮地产和中粮置业;中航地产上市,在北京还有中航瑞赛公司。
    之所以如此,第一个原因是第一阶段整合没有到位。第二个原因是集团给自己留块自留地,并不全部装到上市公司。
    整合以后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央企的地产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局、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看似是上下级关系,但是目前来看,不是上下级关系。
    比如中国中铁下面有房地产公司,然后下面的各个工程处也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中国中铁上市之后,成立了中铁置业集团,刚才我们说到中铁二局下面还有中铁瑞城,这就存在问题了。中铁置业和各局下面的房地产公司照理说应该进行整合。但是当初这些公司成立的时候,中铁置业并没有给它们注资。而且那边的干部任命是局里面任命的,不是总局任命的。
    也就是说,中冶和中铁虽然统一了房地产品牌,但是内力上仍处于松散状态。
    中国房地产报: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宋延庆:央企的地产集团公司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下面的那些被整合的开发公司是立足于管还是立足于服务。
    立足于管,目前来看尚不具备条件。立足于服务,则要看你能给下面的开发公司提供多少支持。
    而提供服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审计、法务、研发、人力、财务、工程、营销,每一个模块的服务项目都要明晰,才能决定人家给你报送什么,备案什么,你审批什么。下一阶段的整合,这些方面是重点。
    第三阶段的整合,就是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集团公司和一级子公司、二级子公司、三级子公司,拥有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有一家国企还跟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
    这里说高点,就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说得实际一点,就是资产的归属问题,是一个权责的分配问题。
    即便是资产划拨,也应该要一个说法,资产划拨也需要程序,在人和资产都没有划拨的情况下,人家肯定不听你的。统一品牌、统一管理是对的,但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房地产报:如果引入标杆企业的管控模式,是不是就能够解决?
    宋延庆:事实上,这些企业在遇到因为管控模式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率的时候,往往都会想“万科是怎么管的”,于是想办法通过交流、学习或者与咨询公司合作引入标杆企业的管控模式。
    但事实上,这些企业与万科相比,无论是企业性质、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上,还是行业底蕴、专业化程度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上,都有很大区别;而且这些企业的上面还有集团公司,而万科却没有。
    所以在引入万科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体系后,实施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于是又退回老路上。如此周而复始,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始终不稳定。
    因此,优化、调整管理模式时应牢记两点:一是谨慎引入或借鉴标杆企业的管理模式;二是要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有利于组织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