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观察
从解药到兴奋剂
■中国房地产报 张杰/文
希望总是在危机之中诞生,充当解药和救星的角色。危机过后,刚好兑现的希望又会扮演什么角色呢?
8月10日,首创置业(2868.HK)宣布,当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文,9个月前口头获批的18亿元内地公司债券终于被实质性放行。作为一家以H股形式在港上市的中资国企,首创置业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公司债一事耗时逾9个月,这已属于相当幸运。排在它后面的还有两个以H股上市的地产民企复地与富力,两者截至目前分别在4月和7月底获得监管层的意向批准,可是距离正式批文这一临界点仍差关键一步,他们还只能从首创身上分享一点温暖。考虑到早期的动议时间,以及获批后的运作发债时间,三个公司最后落袋为安的时间应会超过12个月。
不管怎样,首创置业公司债的破茧为其他两个公司制造了新的时间表。在此之前,等待时间之长几乎令外部观察人士失去耐心。比如,在7月29日富力地产60亿元的庞大公司债计划获非正式允准之前半个月,我一度相信,富力地产可能已对最终获批持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我之所以有此判断,是因为个人感觉富力地产的60亿元融资念头是在当时岌岌可危的财务局面下“自然生发”的。9个月以来,市场资金流动性的膨胀,以及开发商削价让利的策略,制造了一个温暖可人的楼市基本面,从而化解了空气里到处弥漫的房企财务破产风险,在创造有史以来最好的上半年后,富力已经从去年的财务危机和舆论危机中全身而退。简而言之,公司债是个好东西,但是它耗时。
上面提到的三个公司大多是在去年下半年提出发行公司债的。这过去的9个月对包括三个公司在内的全体中国地产业是最不平凡的270天,亦是波动最大的时期。一度濒临死亡的成交量急剧恶化着地产公司的财务报表,也沉重打击着公司的股价,尤其是高负债的公司。当时提出公司债融资,就实质而言,对三个公司是远水不解近渴,显然公关用途才是幕后本意。
如今,当市场的危险期过去,房企也解除了生死警报,解药不再是必需的,姗姗来迟的公司债更像是一笔馈赠。从动议上看,这三笔公司债的年期多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属于中长期贷款,一旦成行,在目前的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对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相当有利。我甚至开始担心,随后放行的公司债很有可能在市况和审批时间差的发酵下,完成角色上的跨越,从解药变成兴奋剂,成为地产公司在土地市场上更加“进取”抑或“激进”的助燃材料,甚至抛弃在上一轮危机中刚刚形成的审慎财务策略和市场策略。倘若如此,那真是乐极生悲,是大不幸,亦是大讽刺。
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可能。中资地产公司在如何对待“教训”这个问题上一向记录不好,有时极度乐观,有时却集体低迷,表现在买地上,就是常见的“一窝蜂”现象,要么集体踏空,要么疯抢制造地王,是典型的“追涨杀跌”。现在,手头现金普遍好转,且又有良好的融资预期,兴奋剂一定会格外管用。
三个公司债计划在首创个案笃定后,有了更新的时间表,相信虽然富力和复地是民企肉身,但是应该不会在公司债的国民待遇中失分太多。接下来的议程便是时间表经常更换、几近使人失去信心的回归A股进程。
首创、复地与富力都提交了在A股发行新股的文件,但是迄今并无下文。早些时候,A股IPO受限于监管层呵护市场关闸近一年,较低的市盈率也令发展商并无发售新股的动力。如今,这两层风险因素都已不复存在,近期监管层又传出允许大型红筹公司甚至外企在A股发行股票的消息,这些迹象都令开发商的回A憧憬又起。
首创与富力在2007年~2008年度土地市场上表现积极,与造势回归A股有较大关联,富力在去年被外界高度质疑高达139%的负债率,亦在一定程度上是筹备回归A股的副产品。回A和发行公司债都是能够引发投资者共鸣的重磅信息弹,可以缓和投资者对公司的紧张预期(事实上,每一次公布回A进展,都会对股价有影响,每一次延长回A议案的有效期,都高票通过)。但是谁都知道,这是短期内无法依赖的救命稻草,不能救燃眉之急,却有一定解药功效。
严格来说,这又是一个解药可能转变为兴奋剂的时刻。如果公司债和回A进程在未来12个月里相继突破,那么,它就会变成真正的兴奋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