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者说
郑长胜:稳健发展是市场归宿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兰亚红 北京报道
融侨集团近期表现活跃,这是基于对市场怎样的判断?又体现了融侨怎样的拿地策略?融侨方面又是如何看待土地市场后市发展的?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融侨集团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郑长胜。
中国房地产报:融侨集团立足于福州,目前已经向外扩展至重庆、西安、武汉、南京、合肥、北京等城市。请问融侨集团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郑长胜:作为侨资企业,融侨集团从1988年开始就投身于福州的城市建设。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为居者着想,为后代留鉴”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将最好的规划和产品、最优质的物业服务奉献给客户,以家乡福州为中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005年,集团总裁林定强先生决定将企业发展的方向由区域化公司调整为全国布局公司,并先后进驻西安、武汉、南京、合肥等地。
2006年集团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再次明确了公司从区域化转型为全国化公司的战略目标,并将实现进入百亿房企行列作为发展目标。
2008年,集团进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完成了全国化战略布局“6+2”的架构,为全面实现五年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房地产报:融侨最近参加了北京多幅土地的竞买,但都没有成功。接下来融侨是否还有在北京拿地的计划?据了解,此前融侨已经在北京通过兼并获得了通州的一块地,能介绍一下地块的情况吗?
郑长胜:融侨集团进驻北京,是按集团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深耕土地资源,会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积极寻找资源,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州地块在公司进入北京之前就已确定。该地块约11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位于通州的区域中心。通州地块作为融侨集团在北京的第一个项目,公司会一如既往地贯彻和落实集团的开发经营理念,将项目建设好。目前公司已着手项目的前期工作,预计在今年内将面市。
中国房地产报:在大兴19、20号地的竞拍现场,融侨曾经与万科展开多轮竞价,地块最终被绿地以30.25亿元摘走。融侨为什么会对这两个地块情有独钟?又为什么选择在28.1亿元这个价位停止举牌?
郑长胜:对于大兴19、20号地块,融侨集团在前期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这两宗地块位于北京大兴地区城市发展的中心,作为城市综合体项目,根据融侨在多个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开发此类产品将会积极推进地区商业布局的调整,也利于项目自身价值的挖掘和体现,融侨也愿意尝试在更多城市开发结构变化的产品。此前我们已与一家全国知名的地产商共同合作竞得了一幅大兴土地。
参加竞拍之前我们已确定了地块可承受的总价范围,当竞买报价超出了集团董事局确定的目标范围后,便未再跟进。
中国房地产报:融侨在拿地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地块所在的城市、位置及成本等?
郑长胜:融侨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土地存量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开发的条件。总裁林定强先生在进行土地储备时把握“城市中心、成熟地块、优质规划条件、价格合理”的原则,在现有存量保证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趋向于保守扩张,控制扩张的速度。
中国房地产报:北京、天津等城市此前出现了多个“地王”,在你看来,是哪些因素催生了此轮“地王”的出现?
郑长胜:2008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国家先后推出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在政策利好的引导下,2009年春节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全面回暖的迹象,这次楼市“小阳春”也助推多年来的房地产经济达到一个高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企业逐步解决了资金流问题,形成短期的资金富裕,本着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心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土地储备,各企业肯定会全力以赴,因此催生了多幅地王的产生。
中国房地产报:有人认为,“地王”现象只是个别城市才有,此轮的房地产市场先于实体经济回暖并不正常。你怎么看待这一判断?
郑长胜:任何市场经济都受到供需结构调整的影响,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地王”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从整体来看,国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偏好,20多万亿元个人存款的支撑,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地王”的诞生。
房地产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对政府、企业和百姓来说,都不希望出现超前、过热发展的现象,而十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也印证了稳健发展是市场真正的归宿。
对融侨集团来说,在这一轮“小阳春”的刺激下,各地项目的价格并未随波逐流,保持着适度增长的稳健策略。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在北京拿地的多数“地王”对自身的巨额拿地行为表示了“无奈”。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继续发生?
郑长胜:以现有的“阳光招拍挂”模式,“地王”现象不可避免。我们坚信市场供需的调整变化是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随着全国市场变化及城市发展的结构调整,更多开发商会更加理性地出手,房地产行业才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部分专家认为,随着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接下来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会延续一线的热度,多数开发商会避开一线城市不理性价格的土地,转而在二线城市拿地。你是否支持这一观点?
郑长胜:各开发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在一线城市地价虚高的情况下,为保持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会调整布局结构,这不会从本质上影响它们原有的战略布局。从城市发展的需求来说,不同的城市开发建设需要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结合各个企业的发展定位,不会出现大面积调整的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