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投机促楼市提前“入夏”

(2009-06-30 13:55:00)
标签:

房产

分类: 潮流行为

 

■中国房地产报  杨红旭/

 

刚刚告别“小阳春”,转身已“入夏”。房地产市场热情重新涌动,与宏观经济的距离越发远了,这相当反常。房地产周期基本与宏观经济同步,1997-1999年我国经济“七上八下”时,房地产业曾连续3年出现全行业亏损。

笔者感兴趣的是,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与后果。

从宏观背景分析,为了经济“保八”,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政府部门没少花力气,“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即为明证。

关于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管理层肯定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但并未将其列入“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在于通过大力推动住房保障和刺激普通住宅消费,谋求拉动经济增长。

在住房保障方面,去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了“9000亿安居工程”,中央“4万亿”投资清单中,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分得4000亿元。扩内需和促民生一箭双雕,难点在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捉襟见肘。

至于鼓励普通住宅消费,在减税降息等利好政策驱动下,去年11月便立竿见影。

问题在于,市场需求变味了。

今年2~4月的成交反弹,由自住型需求主导,形态健康。5月以来,随着价格上涨,刚性需求有所萎缩,投资投机需求好像一夜之间从地下冒了出来。以上海为例,5月温州人购房比重超过3%,远高于近3年的平均水平。温州客之后,本地富裕阶层、境外游资快速响应跟进。

这已不是普通住房消费的性质了,明显偏离管理层的初衷。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狂发信贷,按一般经济学原理,未来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势不可免。

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人们为了保值、增值目的投资房产是可以理解的,而投机需求正好浑水摸鱼,兴风作浪。于是,在当前CPIPPI持续负增长的时候,包括股票、房屋、大宗商品在内的资产价格已先于通胀而上涨。

全球系统积极为经济体注入流动性,而且是在财政收入持续同比负增长情况下,不惮于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印钞、发债、放贷。几万亿投入市场,经济确实“冒泡”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猛,近33%,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也有好转。然而,出口却仍是近25%的负增长。

可以认为,目前经济显露复苏迹象,主要是短期的投资刺激效应,“铁公机”等基建推动型,而实体经济尚未好转,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仍在“冬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下,相当一部分资金与管理层的期待背道而驰,转身拐进资本市场,结果今年以来股市暴涨50%,房价也止跌回升且加速上涨。

国家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流动性,投资投机占用的资金多了,用于实体经济上的相应就少,而实体经济不复苏,居民就业与收入就无法好转。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5.4%的居民认为当前“形势严峻,就业难”,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3.4%,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6.9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降至历史最低;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

按一般周期规律,房地产迟于宏观经济复苏,早于宏观经济繁荣,可当前宏观经济只是显露复苏迹象,而房地产市场已经“入夏”,未免反差过大。

一方面,楼市复苏与繁荣能够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增长,从而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内需、保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投机需求的卷土重来,在把普通住宅消费“挤出”的同时,也挤占了其它商品消费的更多资金,从而抑制实体经济复苏。

总之,房地产市场脱离宏观经济,靠投资投机需求、制造房价泡沫,既不利民生,也无助于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