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冲刺“首都未来城”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土地楼市 |
■中国房地产报
早高峰从北京主城区出发,经三环进入房山区的车行距离约为40分钟。但到明年年底,随着轨道交通房山线的竣工开通,主城区直达房山的距离将缩短至一刻钟内。
从40分钟到一刻钟的历史性提速,标志着房山区域价值即将被彻底改写。房山城市化进程从此将揭开崭新一页。
从“卫星城”到“新城”
许多人对房山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彼时,曾为首都“建材之乡”、“煤炭之乡”的房山以盛产“两白一黑(白灰、汉白玉和煤炭)”闻名于世。这里出产的建材(尤其是石料)和煤炭资源,供应着大半个北京市场,为北京城市发展源源不断地输血。
虽然,这种资源抽取式的发展路径曾经一度使房山经济总量多年跃居北京远郊区县之首,但为此支付的代价却也相当高昂:生态环境失调,资源面临枯竭,自身发展滞后……一系列“发展模式”之弊,考验着房山经济的可持续性。
2007年,房山迎来一个转变的机遇。当年年底,在北京市新一轮城市行政规划中,房山区被列入11个新城规划之内,将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承担北京市经济发展、生态涵养、人口疏散和休闲度假四大功能。这一定位概括起来有三句话:首都西南枢纽、友好产业新区和山水文化名城。
“新城”的定位,有别于过去对房山“卫星城”的定位:所谓“新城”,是指具有独立完备的城市功能和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可实现自我循环的城市;而卫星城则需要依赖中心城区,功能并不完善。定位的转变无疑成为房山区实现整体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契机。房山新城自求发展的束缚更少、发展空间更大了。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房山开始了新的发展路径思考。新任区委书记刘伟在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研讨班学习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新时期,房山区发展的第一拉动力是什么?目前的制约瓶颈是什么?发展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三个问题一经提出,一场全区范围内的发展调研随即展开。一个多月内,来自全区25个街道、乡镇和几十个委办局以及燕化公司、原子能研究院等中央、市属驻区单位共计800多条意见建议汇总一处。这些意见建议集中反映出当前房山区面临的若干挑战,如:新兴友好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总量不足、发展后劲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还不够强,环境尚需优化,等等。
几乎所有矛盾均最终指向了一个焦点问题,即城市化——正因城市化步伐缓慢,才导致了房山区域经济发展乏力,区域价值边缘化。由此,房山做出了“城市化应该成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判断,提出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即“三化两区”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建设产业友好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
“三化两区”的核心就是要以城市化带动功能区建设,以功能区建设促进全区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和功能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在这一发展战略的驱动下,房山开始重新认识首都郊区的发展规律,并加快融入主城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步伐。以此为突破口,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展开。
已于4月初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房山线将于明年底通车;作为西南地区进出中心城区快捷通道的长周路将于近期正式通车;京良路、丰良路与五环路的连接线正在加快协调当中;京石高速第二通道有望年内开工,近期房山至少新增四条直达市区的便捷通道,制约房山融入市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彻底打破。同时,正在建设的几条山区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形成连接南北两沟的环线路网。
交通瓶颈的打开,缩短了房山新城与北京市区在时空上的距离,消除了房山与市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的差距,形成二者的文化、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无障碍交流。房山在人们昔日印象中“偏远”和“落后”的形象将被彻底颠覆。
“以城兴业、以业促城”
告别“两白一黑”时代的房山新城,未来将呈现一种怎样的城市格局?新城模式颇受外界关注。
根据房山既定的“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发展思路,“以城兴业、以业促城”成为房山新城的模式选择。在这一模式指导下,实施产业聚合工程,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成为重要内容支撑。
按照规划,房山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构想,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园区(基地)集聚产业,形成“点状分布、组团发展、带状拉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轴是指良乡和燕房连接线发展轴、京石高速发展轴。两带是指西部浅山区发展带、东部轻轨房山线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在两轴、两带交汇的重要节点,以园区(基地)为支撑,形成多个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中心,支撑新城组团和中心镇发展。
根据新城和农村、平原和山区的不同特点,房山区提出良乡和燕房连接线发展轴以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为依托,着重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良乡组团以建设全区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为目标,着力打造高教园区和物流基地两个产业园区,把高教园区及其周边建设成集科技、文化、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把物流基地建成集现代物流、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商贸中心。燕房组团以打造全区的经济重心和工业基地为目标,依托燕化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打造北京石化新材料园区,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形成石化产业集群。
平原乡镇则着重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市化的覆盖面,京石高速发展轴依托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和琉璃河农业示范产业基地。窦店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制造业;琉璃河基地要与中粮集团合作,打造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形成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未来“农业中关村”浮出水面。
东部轻轨房山线发展带近期以良乡组团为中心,高标准做好长阳、阎村等中心镇的开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远期抓住轻轨二期延长到燕房组团的契机,尽快形成良乡组团和燕房组团错位发展、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在全区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山区乡镇则处理好涵养与发展的关系,适度推进城市化,以长沟、青龙湖、张坊、十渡、河北等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包装好世界地质公园这个大项目,带动整个山区发展。其中长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发挥“北方水乡”和国际生态示范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商务会所等高端业态,形成带动南部山区、辐射京冀的重要节点。青龙湖休闲旅游产业园区要加快开发进度,成为带动北部山区、辐射首都西南的重要节点。
这幅房山新城版图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将是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生态宜居新房山
在人居方面,房山曾经沦为北京的“价值洼地”。当周边各区县房地产如火如荼之时,房山却始终不温不火,中心区域房价最高也没超过7000元/平方米。对于一个距离主城区仅20公里的城市副中心区域而言,这样的价格显然太低。
而随着直达市区便捷通道的建成,房山作为承接北京市财富和人口流转的“福地”特征,愈发明显。在新城战略、宜居战略的推动下,曾经被低估的“房山价值”将面临新一轮补涨性攀升。
一组数据足可以说明房山新城建设的速度:今年一季度,房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1.4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3.1倍。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15%;各项税收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32.3%,增速居10个远郊区县之首。
这些增长数字的背后,呈现的则是一派加紧建设、加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据了解,房山区年初安排的191个政府投资项目,一季度就已开工86个。涉及4个乡镇、街道,28个行政村,1165家宅院,拆除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轨道交通房山线前期土地整理工作,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圆满完成。
房山区副区长吴会杰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使房山对自身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资源过于轻视。现在,这些比矿产更为珍贵的人文资源将重新被发掘,成为新时期房山经济的推动力之一。
这一表态深得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同。此前早有人提出,房山区今后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宜居的生态环境,新城的发展建设应该大打生态宜居牌。
房山拥有8大类、38亚类堪称北京最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存在,赋予房山“中国龙乡”的美誉;三千年前商周时代遗留下来的建城遗址,堪称北京最古老的皇城根儿文化;此外,素有“北方桂林”之称的十渡风景区,曾供奉佛舍利的云居寺,以及野三坡、张飞庙等名胜古迹云集。沿线还有北宫国家森林公园、鹰山嘴森林公园、大宁水库、小清河、琉璃河、北拒马河等自然景观。
从前年开始立项的世界地质公园也在房山,首都只此一家。据不完全统计,因地质资源格外丰富,房山区先后留下过600多名地质专家的考察足迹。
根据北京市政府规划,将花5年时间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工程,再造300万亩山区森林。同时还要对拒马河流域1300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这些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文化资源,如今将被重新瞩目,将成为宜居房山、休闲房山的有力支撑。